1. 首页 > 娱乐生活

左云胡麻

左云胡麻

在大同的西北地区盛产胡麻,如今新荣区和左云县胡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万亩和3.8万亩。左云县的胡麻以其产量大,质量好,出油率高而闻名全省。胡麻,即油用亚麻。胡麻籽粒呈扁椭圆形,暗褐色,有光泽,可榨油。胡麻油就是采用土法或榨油机生产出的食用油。胡麻油香气浓郁,可炒菜,煎食品,也可用于生产油漆、油墨、肥皂等。山西北部葫麻产地以左云、右玉、平鲁为主。这三个县是山西省的油料基地。“北路葫麻”的特点是:清香、味美、炸食物时烟雾小,上皮快,色泽清黄美观。葫麻的出油率也很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特点,就使北路葫油不仅誉满塞上,也香飘全国各地。

左云打造“人说左云好风光”

左云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紧紧抓住我省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契机,以建设“长城故乡、京西避暑胜地、自驾游目的地”为目标,把“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演绎了一曲“人说左云好风光”的精彩乐章。

“左云品牌”

明珠不能蒙尘,酒香终究引客。国庆前夕,中央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真相》栏目聚焦万里长城,通过空中鸟瞰的方式,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展示万里长城沿线的壮美风光和独特民俗,左云县的摩天岭长城和八台子教堂精彩亮相。山西电视台专题部曾三次到左云长城沿线取景拍片,山西卫视黄金档也播出了左云县 “长城故乡美丽左云”“清凉圣地生态左云”旅游形象宣传片。通过各类平台的宣传与推介,左云的对外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升,叫响了“左云品牌”,壮美的塞上风光吸引了来自京津冀蒙等省内外的旅游团,自驾游游客也纷至沓来。截至今年10月底,全县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亿元,同比增长41%。

“生态+旅游”

左云县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经过多年的国土绿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三北”防护林带、环京津风沙源生态屏障、人工天然林带等形成了独特的左云小气候,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45.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境内林网纵横,景区密集,荒山绿化、道路绿化、矿区绿化、小区绿化、公园绿化“五路”并进,不仅实现了扩面提标,而且达到了质增量长,不断拓展了青山绿水向金山银山转化,较好地实践了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2017年全年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气数达到338天,全市排名第一。“左云蓝、左云绿、左云清、左云美”已成为左云形象的生动写照和休闲避暑胜地的金字招牌,“生态+旅游”正成为人们夏季避暑纳凉、秋季拍摄七彩生态的旅游好攻略。

“体育+旅游”

早在2013年,左云就修通了境内43公里的明长城沿线公路,平坦的道路、丰富的古迹、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驴友”来此休闲游。去年,山西省体育局自行车协会、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与长城沿线的月华池、夏都两个写生基地签约,成立了“山西省自行车运动协会左云夏都自行车训练基地”。今年,该县投资800多万元,对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进行了整修提标,路况标准达到比赛标准。去年至今,先后有乌大张(左云)环摩天岭长城骑游大会、2018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 “左云摩天岭长城”(山西大同站)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赛事在“长城一号”公路左云摩天岭段举行,共有省内外运动员及游客达10万人次体验了长城赛道,省内外媒体集中报道各大赛事,左云的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面展示,使得 “左云摩天岭”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方关注的热词,“体育+旅游”成为左云宣传新模式。

“文化+旅游”

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把宣传保护古长城作为落实大同市委、市政府“文旅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长城沿线的月华池、夏都两个写生基地与中央美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绘画艺术家和摄影家。摩天岭景区的“小八达岭”“八台子教堂”“箭楼”“月华池”等精美图片陆续现身各大报刊媒体,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该县依托边塞军堡历史人文资源,通过一大批叫响省内的本土知名文学作家,深入发掘左云边塞历史文化富矿,创作、收集、整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诗歌、笑话、历史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该县充分发挥资源型县份能源优势的同时,大力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给予了煤炭大县发展的新内涵。

舟至中流催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左云县的旅游事业正开启快捷键,动力十足地驶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快车道。本报记者 吕汉富 通讯员 任键 巨杰

左云 | 白岩青:左云历代长城简述

“易”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有房必有围墙,筑墙之始。筑城定居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辉煌。游牧部落善骑射,居无常处,随带畜群逐水草转移,史称荐居,行国。他们“无城郭之守,沟池之用,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盐铁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此,筑城防御成为保家卫国的必然。

长城的狭意是连体的城墙,广义是镇、城、营、堡、关、口、障、塞、烽、燧、金柝沙锣、虎落斥候等等,这些辉煌,保存在左云的历史和现实中。

商戍

左云夏商属冀州之北,常遭游牧部落鬼方的入侵。商朝设官名戍,从事守边和征伐。戍又指边防的营垒和城堡。“尚书”记:“峙乃桢干,甲戍我唯筑。”即筑城。

周南仲城

周宣王时,游牧部落猃狁趁周朝政治动乱和大旱之机,侵掠北方边境。《诗.小雅 .采薇》记:“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宣王命大将南仲以大同、左云为基地北伐猃狁,沿北伐路线筑城至朔方。《诗 .小雅 .出车》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西周长城为单体的小城堡,配有烽火台,无墙体连接。

白羊城

春秋时左云为北狄(山戍)所居,北狄之一部白羊部落筑白羊城(古城村),故左云称白羊地。

赵长城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边界修筑长城。燕筑长城于冀州之北,赵筑长城于并州之北。赵肃侯于左云长城岭一带筑长城,并在淤泥河、十里河、大峪河山谷险要处屯兵设塞。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劂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 .匈奴列传》)左云属雁门郡,境内置武州塞,建中塞城于今东古城村附近,北塞城于今云冈。

赵孝成王时,为了防止匈奴南侵,派大将李牧率兵驻守雁、云、代三郡、并修筑了可供报警的长城和烽火台。

秦长城

中国长城创于燕、赵,集大成于秦皇。秦皇为防北方匈奴侵扰,派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击败匈奴以后,将秦、燕、赵三国北部长城连接起来“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 .蒙恬列传”)

左云属雁门郡,境内在今新高山以东筑武州塞城“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水经注”)。

汉长城

西汉王朝在武力反击匈奴获得胜利后,首先把秦长城加以修缮利用,接着又构筑新的长城和亭障、烽堠、列城、使防务加强起来。

东汉时期防御设施沿用西汉,为防匈奴修筑亭障、烽燧甚多。建武12年、 13年杜茂、 15年杜茂、马援, 21年马援都在左云建障塞。“后汉书”记:“遗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后汉书 .马援传》记:“明年(建武二十一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

东汉长城遗址保留在左云十里河以北,由寥家堡西南上到猪儿洼,在猪儿洼村分南北两支向西北绵延。南支经张家场、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到宁鲁堡。北支经长城岭、小厂子、后辛庄村到达宁鲁堡与南支会合,然后五路山向西延伸,延伸部分成为明长城的基础。

北魏畿上塞图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拔焘准备与南朝刘宋决战,发动司、冀幽、定四州十万人,修筑环护首都平城的畿上塞图。“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魏书世祖记”)。左云之地归畿内,在旧长城基础上,保安到二十边筑围塞。畿上塞图奠定了明代大同镇内外长城的基础。“明代长城专注于高齐、元魏之旧筑。”(“历代长城考”)明代大体上沿北面的塞围筑外长城,又沿南面的塞围筑内长城,所以畿上塞围余迹多已湮灭。

北齐长城

北齐天保六年,文宣帝高洋下诏征集民夫180万人筑长城。东起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今大同)。左云属北恒州,北恒州在榆柏墩、黄土口、黑土口、管家堡东接破鲁堡也动工修筑长城。北齐所筑长城大体和明代外长城位置相仿,其第二道防线重城依北魏南塞围而筑。

北周长城

北周大象元年,静帝宇文衍在北齐长城基础上进行了重点修筑。

隋长城

隋长城大多在原有长城基础上进行补缮的,并分内外两支,长城沿线筑堡障,屯兵设防。

唐长城

唐代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却修筑了大量的烽台,并制定了严密的烽燧制度。唐代的烽火台呈圆形,白天放烟、使用地炉、上筑烟囱,通过烟囱直冲云天。左云的圆形烽火台、烟冈即为唐长城遗迹。

辽金长城

辽、金时期修筑长城规模甚少,但对长城的关隘,城堡都曾进行过维修和利用。

元长城

元朝修筑长城处于停息状态,但长城的附属军事工程诏赤(邮驿)相当发达,规模很大。

明长城

中国长城集大成于明朝,“高筑墙”是朱元璋的立国思想。建国时期朱元璋就派大同总兵徐达筹办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重要关隘筑城置塞,派重兵把守,控制要道。徐达镇守左云,在淤泥河边筑空心敌楼,人称徐达楼。其驻兵之地后形成村落,人称徐达窑。

朱元璋采取“封子弟于要地”的政策,十三皇子朱桂封为代王就藩大同。为确保代王府安全,筑内长城一道(小边),小边从宏赐堡始,由西黄土口入左云、向西经黑土口至徐达楼与外长城(大边)相合,长 4公里。

左云外长城始筑于建文年间“建文中,自宣府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明史兵制三》)大边在永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直到崇祯九年,都曾修筑或增筑过,前后延续二百余年方才完成。二百余年的筑城筑塞史给左云留下了卫城、障城、关城、屯军堡、村堡、长城城墙、敌楼、战墙、挡马墙、城楼、亭障、烽火台、斥堠、墙壕、长城窟、饮马槽、屯田地号等等,留下了巡边人治边人如年富、翁万达、王越、詹荣、周尚文、杨博、翟鹏、仇鸾、于谦、朱棣、朱祁镇、朱厚照等人的足迹,以及蒙汉和好后开放的马市、茶马古道。边关的兴亡盛衰,战争与和平喂大了中国边塞诗使其传唱到今。可见的明朝长城史很大部份保留在今成万里长城的绝唱,如崇祯十三年( 1640年)所铸的重 3000斤的镇城大炮(大将军)成国内的唯一。明朝长城正如明代山西提学副使沈钟诗中所言:

大同自古称朔方

密与胡虏连封疆

烽屯官军数百万

斥堠棋布遥相望

清长城

清顺治年间,大同地区掀起过声势浩大的反清复明的姜壤兵变,左卫、大同北西路响应。清王朝屠城大同、左卫、北西路后,为巩固边防,对长城一些城堡做过多次修筑,并按明朝旧制驻兵防守以维护边关地区的安宁。清初的长城设筑维修按明朝旧制,由地方官承修,朝廷每年下拨修筑费,叫修边银。除利用长城一些支城、塞口加以维修作为查防之外,并置税关于口塞、稽查商货出入。

康熙年间,清政府认为筑城无用,只要人心所向,众地即为城,因此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对边外蒙古各部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并利用宗教进行思想统治,来取代糜费浩大的长城工程。长城虽然不再是边防前线,失去了军事防御意义,但备兵必须。清朝的讯防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的枪响。

左云县有什么景点 左云县名胜古迹

1. 左云县名胜古迹

云冈石窟在山西省左云县境,是一千五百年前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的佛教美术大制作,以皇室之力,历百余年之岁月,方告成功,乃我国最悠久最伟大工程之一。


2. 左云县的景点

大同云岗石窟,观音堂,上下华严寺,九龙壁,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桑干河湿地公园,云州区土林,左云摩天岭长城。大同市云岗石窟为5A级景区,最著名的景点,云岗石窟露天大佛,高十七米,佛身莲花打坐,面带笑容,北魏时期开沼,上下华严寺为辽金建筑


3. 左云县文物

大同市是山西省辖市行政级别地级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根据《第一财经周刊》最新划分,大同属四线城市。

大同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 。

大同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大同火山群地质公园等。


4. 左云县来历

大同是全国著名的美食城,美食数不胜数:刀削面、扒肉条、油炸糕、莜面窝窝、块垒、羊杂粉汤、红焖兔头、烧麦,还有到恒山不得不吃的浑源凉粉。其中最著名的三大美食有:

1.浑源凉粉 大同市浑源县一道特色小吃,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蚕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是大同凉粉的代表,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颤”

2.大同涮羊肉

大同涮羊肉,是一道传统名菜,其特点是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

3.羊杂汤

大同人吃羊杂汤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羊杂粉汤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进肚里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效。


5. 左云县名胜古迹有哪些

免费。

山西摩天岭风景区位于大同市左云县北部,地处塞北高原,东靠历史名城大同,西接右玉,南邻朔州,北眺草原明珠呼市,占地面积约77平方公里。

到摩天岭景区,主要是看摩天岭长城,它的中国海拔最高的长城。古时候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6. 左云县历史

山西省与内蒙古交界从东到西分别是天镇县属于内蒙古兴和县,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 右玉县,朔州市,偏关县,河曲县,山西与内蒙古历史上的走西口就是在清代山西的逃荒百姓,前往塞外归化城,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市,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7. 左云县有什么寺庙

吃的:黄糕炖肉大烩菜,凉粉羊杂肉夹馍。稍麦莜面肉馅饼,来碗削面加个蛋[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玩的:云岗石窟观音堂,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善化两寺院,鼓楼文庙九龙壁。


8. 左云县旅游

大同长城一号公路, 东起天镇,西至左云,全线里程258公里。起点位于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终点位于左云县三屯乡立石村,经新平堡、保平堡、瓦窑口、李二口、白羊口、榆林口、水磨口,西行进入阳高县,经正门堡、守口堡、正宏堡、长城乡、镇边堡,至元墩进入新荣区,过镇川口攀上方山西寺长城,西下方山,经宏赐堡、得胜堡群,西去拒墙堡、拒门堡、弥陀山、南过助马堡、砖楼沟出新荣,进入左云保安堡,再经黄土口、过徐达窑、威鲁堡、八台子、宁鲁堡,盘上摩天岭,至二十边,与右玉长城1号旅游公路相接,沿线串联辐射20多个景区、景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路、致富路。


9. 左云县历史名人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是中国古人类学家。河北人。1930年代协助裴文中参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工作,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后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贾兰坡人物详细介绍

贾兰坡 -人物简介

贾兰坡,字郁生、笔名周龙、蓝九公。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家。直隶(今河北)玉田人、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科院地学部委员。对中国的第四幻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的研究和考古工作作出了重工贡献。1935年起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如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器、脊椎动物化石和三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对北京文化的性质和分期及北京人的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国后,主持和指导蓝田人遗址、丁村人遗址等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1957年提出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组(距今100-300万年0地层有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和文化遗物存在的论断,后为科学发现所证实。首先提出华北旧故事顺时代文化至少存在两个大系统的理论,对中国远古文化的探讨起了积极作用。著有《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等。


贾兰坡 -生平经历

偶然踏入考古学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刑家坞村。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进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他只好在家边自学边寻找合适的工作。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上班后,贾兰坡就被派往周口店协助裴文中先生搞发掘"北京人"工作。


考古事业

1936年11月,贾兰坡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得连裤子都穿反了。他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对于这次伟大之收获,不能不归功于贾兰坡。"这次的发现,再一次轰动国内外。


1945年,贾兰坡晋升为技士(相当于现在副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代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任副研究员、标本室主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在周口店办过好几期考古训练班,他都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并进行田野实习辅导,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后来这些人都成了考古工作的骨干和专家。


1956年,贾兰坡升为研究员。他从小小的练习生,攀登到了高层的研究领域。相继发现了比北京人时代为早的"□河文化"、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距今160-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及石器、距今110-115万年前的"蓝田人"头盖骨,充分证明了贾兰坡推断的正确。


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的地区,足迹遍及中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投入的精力最多,收获也最大。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主持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许家窑人遗址的研究,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他提出了华北旧石器存在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传统的学说,即"口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首先提出了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他还亲自在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考查和研究后,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中国华北的论点。他的学术见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美国学者也认为这些论点"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意义"。


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他曾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最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1990年,他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一文,提出了"根据目前的发现,必将在上新世距今400多万年前地层中找到最早人类遗骸和最早的工具,(人)能制造工具的历史已有400多万年了"的新论断。


1980年,贾兰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虽没有大学文凭,但他抓住了机遇并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结出了国内外公认的闪光的硕果。


晚年

贾兰坡90岁高龄时,仍每天都在伏案工作,为他热爱的这门科学默默地奉献着。1994年年底和1995年秋,在他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古人类大发现》(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史前的人类和文化》(与杜耀西、李作智合作,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随后他又写了一本《悠长的岁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1995年4月他去美国参加院士会议,在旧金山为他举行的来自海湾地区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作家、记者、华人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的欢迎会上,他致答辞时说:"我虽然老了,但还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这门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逝世

贾兰坡教授不幸于2001年7月8日上午11时44分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93岁。他虽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了三个多月,但终因年逾高龄而带着未尽的事业离开了人间。他的追悼会于7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举行。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将安葬于周口店的龙骨山,以便日夜厮守他为之研究一生的北京猿人。


贾兰坡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20世纪50—70年代,贾兰坡对中国旧石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尤以对山西旧石器的研究最为出色。贾兰坡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贡献。贾兰坡也关注着脊椎动物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术观点

1949年后,他又多次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他对华北旧石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华北地区古文化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1956年,他就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1957年又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国学术界20世纪50年代末展开“北京人”是否使用过骨器的争论,贾兰坡支持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H步日耶(Breuil)的意见,认为“北京人”使用过骨器。他于196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一文以及1964年出版的《中国猿人及其文化》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贾兰坡把周口店“北京人”制造的骨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角工具,第二类是盛水工具,第三类是肢骨做成的尖状器和刀状器。关于骨器的观点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重视。


1958年,他与裴文中一起研究了山西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指出丁村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初文化的新发现。他在1962年与人合作的《河》中,指出河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并指出丁村文化是由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1972年贾兰坡与盖培、尤玉柱发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方面作了全面研究,指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提出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后,又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论点。国内外同行对这些观点给予了极大关注。1979年,贾兰坡与卫奇等研究了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时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的过渡桥梁,并对世界范围内细石器的两大传统以及细石器起源和分布等理论性问题作了探讨。1978年贾兰坡对细石器研究作了系统总结,发表了“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与分布”,把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美国考古学者的支持。美国学者认为它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并提出在中国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生存地。指出“北京人”在体质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了许多进步性质,又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人们对中国远古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晚的。在20世纪以前没有发现过确切的石器时代遗址,直到20世纪初,一些外国学者还不相信中国有旧石器时代文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现旧石器之后,特别是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接着又发现“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迹之后,才使这种局面改观。但由于受旧观念的束傅,有的学者又提出中国没有比“北京人”再早的文化了。贾兰坡与王健的论文无疑是对这种观点的挑战,因此在学术界引起一场持续一年多的争论。他们这一科学论断为后来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牙齿化石和蓝田人头盖骨的发现所证实。1978年所出版的《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一书,是他们对中国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文化存在问题的多年研究成果。早在30年代,贾兰坡就对北京人的地质分层文化性质和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贾兰坡还根据“北京人”遗址各层出土的动物化石的不同性质,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几十万年中,华北气候出现过冷暖交替的变化。解放后,贾兰坡发表过不少论文和专着。


1982年,贾兰坡与卫奇在《地质学报》上发表“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中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一文,这是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推动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合起来的范例。


贾兰坡 -科学事迹

学术贡献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贾兰坡院士参加、主持、指导了丁村河、西侯度、蓝田、峙峪、许家窑、萨拉乌苏、水洞沟和泥河湾等一系列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古人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和文章,广泛涉猎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源流、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领域。五十年代,他对北京猿人的文化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倡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而带动了中国旧石器工作的开展。七十年代,贾兰坡院士提出中国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理论,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世界范围内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分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反应。晚年,他耄耋犹勤,提议更改地质年表,建立“人生代”,提出人类的历史应追溯到400万年前的新学说,并为寻找失落的“北京人”化石奔走呼吁。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培养人才

贾兰坡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为培养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周口店举办了多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贾兰坡院士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指导田野实习,为中国各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队伍培养了基本的骨干力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大专院校作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课程。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很少有人没有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和没有接受过贾兰坡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即使在90多岁高龄的晚年,他仍然关心科学队伍的建设和后继人才的培养。


建馆工作

贾兰坡积极参与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建设,经常亲临北京自然博物馆指导工作,并长期担任国内许多博物馆的兼职研究员,受到国内博物馆界同仁的爱戴和崇敬。


贾兰坡 -学术成果

1950年,贾兰坡先生的第一本科普图书《中国猿人》问世,在1951年前后,贾老写的科普类书籍还有《河套人》、《山顶洞人》、《从鱼到人》(与刘宪亭合著)、《五十万年前的祖先》和《二十万年前的祖先》,从1952年到1964年,贾老写了《劳动创造了人》、《从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北京人”的故居》、《中国猿人》、《人体骨骼学纲要》、《旧石器时代文化》(1957)等约7本科普书籍。自1966年到1973年,不光贾老的科普类著作没有面世,就连学术性文章也没有刊登出来的。在贾老生前做的笔记上,记者看到这期间贾老实际上也写了大量的文章,但是在旁边都注上了“未刊稿”。从1974年开始,贾老的科普著作又开始出版了,这一年里他为“十万个为什么”写了三篇文章。1975年贾老的著作《周口店——北京人之家》出版,并在同年有了英文版,译名为《TheCaveHomeofPekingMan》。这一年里贾老还有《什么是大角鹿》、《猛犸是什么样的动物》两本科普书问世。1978年贾兰坡先生的一本极其重要的科普著作《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出版了。


进入80年代以后,贾兰坡先生和港台及海外的学术交往明显多了起来。1983年由他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人类的黎明》问世;1984年贾兰坡先生和黄慰文合著的《周口店发掘记》更是在国际间造成了影响,这本书对整个周口店的发掘过程作了最全面的叙述,英译本名为《StoryofPekingMan》,被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采用为教科书;日文译本名为《北京猿人匆匆来去》,在日本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且由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根据此书拍摄了电视片。1994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贾老的科普著作《贾兰坡说中国古人类大发现》。


1995年,贾兰坡先生和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合作出版了与黄慰文合著的《发现北京人》一书,这是一部带有回忆录色彩的科普类读物。1999年,贾兰坡先生以91岁的高龄,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著名科学家谈科学”丛书撰写了《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后来此书在2000年被收入《生命的历程》一书。


贾兰坡 -科学品格

贾兰坡一生刻苦好学,努力进取。中学毕业后,他先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做练习生、在北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进修和学习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勤奋自学,不耻下问,为获取科学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废寝忘食。晚年中,贾兰坡院士忍着眼疾及多种疾病的疼痛折磨,仍然每天手不释卷,伏案工作,用一把放大镜和一支钢笔解读、诠释着人类早期的历史。就是靠这样的苦学、钻研和勤奋,他由一个中学毕业生成长为建树卓著的学者,由一个不懂化石和石器为何物的练习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三院院士,创造出一个刻苦进取、勤奋向上、靠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重大转变的现代传奇。贾兰坡院的这种精神境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立志成才的青少年在科学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去勇攀高峰。


贾兰坡 -主要著作

出版著作


《河套人》,1951年3月第1版

《山顶洞人》,1951年5月第1版

《从鱼到人》(与刘宪亭合著),1951年

《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51年

《二十万年前的祖先》,1951年

《劳动创造了人》,1953年6月第1版

《从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1954年3月第1版

《“北京人”的故居》

《中国猿人》,1950年7月第1版

《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英文版《TheCaveHomeofPekingMan》

《什么是大角鹿》

《猛犸是什么样的动物》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说中国古人类大发现》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周口店发掘记》(和黄慰文合著),英译本名为《StoryofPekingMan》

《悠长的岁月》,1997年12月第1版

《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1984年8月第1版

《北京原人(日文)》,1977年第1版

《北京人之家(德文)》,1976年第1版

《中国标准化石(脊椎动物)》(与杨钟健、刘宪亭、周明镇合著),1954年11月第1版

《化石的发掘和修理》,1952年1月第1版


撰写文章


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吴汝康贾兰坡,1954年

河套人及其文化,贾兰坡,1951年

中国猿人及其文化,贾兰坡,1951年

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王曰伦贾兰坡,1952年

由挖“龙骨”作副业生产谈起,贾兰坡,1952年

由人类学的观点看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贾兰坡,1952年

周口店龙骨山中国猿人产地巡礼,贾兰坡,1952年

在中国发现的手斧,贾兰坡,1956年

人类用火的历史和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贾兰坡王建,1956年

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贾兰坡,1956年

中国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贾兰坡,1956年

由中国猿人产地谈到周口店新建立的陈列室,贾兰坡,1953年

中国目前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贾兰坡,1953年

由中国猿人谈到人类起源,贾兰坡,1953年

如何由碎骨片中辨认出人骨,贾兰坡,1953年

苏北新安县新沂河的古遗址,贾兰坡1953年

苏北新沂河的化石产地,贾兰坡,1953年

似石器和非石器,贾兰坡,1956年

先祖同共的“猿人类”与“人”,页数:2,1950年

新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新发现,贾兰坡,1956年

NEWDISCOVERIESABOUTSINANTHROPUSPEKINENSISINCHOUKOUTIEN,WooJu-Kang,1954年

评贾氏三书,贾兰坡,1954年

NEWANTHROPOLOGICALDISCOVERY,CHIALAN-PO,1954年

中国猿人,贾兰坡,1954年

FossilMyriapodsFromChoukoutien(周口店多足类化石),贾兰坡刘宪亭,1950年

吉林西团山古墓之发掘,贾兰坡,1950年

从人类的脑髓谈到民族的偏见,贾兰坡,1950年

火的发明,贾兰坡,1950年

中国南部巨人,贾兰坡,1950年

察哈尔左云县冯家窑附近石器遗址,贾兰坡,1951年

怎样制造和辨别石器? 贾兰坡,1950年

中国猿人化石的失踪及新生代研究室在抗日期间的损失,贾兰坡,1951年

答王时风先生所评我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贾兰坡,1955年

略评贾兰坡先生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王时风,1955年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在科学上的意义,贾兰坡,1955年

脊椎动物化石采掘法,贾兰坡,1955年

丁村发掘记,贾兰坡,1955年

下草湾的人类股骨化石,吴汝康贾兰坡,1955年

山西襄汾县丁村人类化石及旧石器发掘报告,贾兰坡,1955年

中国化石人类研究的展望,杨钟健,1955年

中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吴汝康贾兰坡,1955年

周口店的石家窑,贾兰坡,1951年

评劳动创造人,周龙,1951年

谈中国猿人与爪哇猿人的关系,贾兰坡,1951年

周口店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化石地点,贾兰坡,1950年


10. 左云县名胜古迹图片

1、太原市條萊垍頭

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2、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境内建筑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是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3、朔州市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边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條萊垍頭

4、忻州市條萊垍頭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五台山是5A级景区。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5、阳泉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冠山书院、女作家石评梅故居、中山国古长城等。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6、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革命英雄刘胡兰。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條萊垍頭

7、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8、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垍頭條萊

9、晋城市垍頭條萊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拥有古文化遗址6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尤其是现存宋、金时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处。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10、临汾市頭條萊垍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资源占山西的30%。頭條萊垍

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條萊垍頭

11、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是关公故里,境内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872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