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北20公里的郭店镇华阳寨村周围一带。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各面城墙中部均有折曲,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华阳故城内北高南低。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建筑台基、灰坑、水井等遗存。城内外不断出土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铜镞等遗物。在西城墙缺口处,曾发现许多人骨,似是古代战死者的遗骸。

华阳故城

华阳故城春秋属郑,战国归韩。秦灭六国后堕城毁门,华阳故城遭到严重破坏。隋代伊斯兰教徒入住城内。唐以后对城墙整修,局部增高并增加马面设施。宋时,相传周世宗柴荣女柴郡主每年前来祭奠其父,都在此城内卸下佩饰和凤冠,换上素服前往。因此,华阳城又叫卸花城。清咸丰年间华阳寨村建清真寺,整修南门,门上刻青石门额“古华邑”。华阳城自古就是很重要的城邑。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贾玲故乡襄阳宜城一日游,楚文化发源地,有华夏第一渠“白起渠”

宜城属襄阳市下辖县级市,面积2115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55.91万。宜城历史悠久,夏朝是称为巳国,春秋时并入楚国,唐朝开始设为县。十年前到襄阳时曾宜城玩过一天,被当地的人文历史所折服。是楚文化的发源。

楚皇城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距今两千余年。有内存和外层组成总面积2.2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有封闭的土筑城垣,外层有六座城门。必须带着历史去旅行,否则会兴致寡然。

庞居洞位于宜城东19km的汉江东岸,相传是隐士庞蕴(庞德公)居士携妻子在此修行,后全家开悟飞升成仙而得名,庞德公与诸葛亮,徐庶等关系很友好,是庞统的弟子。在刘表收金中的时候拒绝出山为其效劳,而隐居于此。

张自忠将军纪念园,张自忠将军是抗日英雄,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在1940年日军发动的随枣战役中,身中数弹,战死于十里长山。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蒙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张志忠将军纪念馆,始建于1991年,是宜城人民纪念张自忠将军诞辰100周年,暨殉国51周年时修建落成的。以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为主,辅助于名人题词刻碑展览,门楼两侧的花岗岩上分别镌刻着毛泽东、蒋中正当年题写的挽词“尽忠报国”、“英烈千秋”。

宜城博物馆位于宜城市政府对面,陈列有《楚国车马陪葬坑》出土物品,向观众展示楚国车马陪葬的形制,我们从展品中可以看出车子结构演变的历史。

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湖北北部创建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是湖北三个重点苏区之一,馆中展品让我们真切地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宜城万洋州国家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3.7万亩,以汉江大桥为中心,上下游各延伸8公里,共16公里长。以生态保育,科普宣教,汉江文化展示,农耕体验,湿地生态环境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华夏第一渠,宜城白起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攻打楚国国都鄢都时挖的战渠,比郑国渠早3年,比都江堰早23年,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渠。

河南洛阳 三国时期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周汉晋魏风云际会,8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3次在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 访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丝绸之路申遗最东端的遗址。作为1-6世纪的都城,整座都城遗址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网 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汉魏洛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遗址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 。

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

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 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永宁寺塔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310国道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处。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一说为13重之误),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黄利民沔阳故城、昭烈故都——旧州铺

旧州铺,也叫沔阳城、萧何城、兴刘寨,位于勉县县城东约3公里处,是两汉三国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也被称为昭烈故都。南北分别有定军山、天荡山两个古战场,西有古代军事战略要地古阳平关,东有诸葛亮制作木牛流马屯田养兵之地黄沙驿,旧州铺作为政治中心居于中央。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沔县疆域图局部)

旧州铺,相传最早是由楚汉相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萧何所筑,名曰沔阳城,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高帝(刘邦)东伐,萧何常居汉中,足食足兵,筑沔阳城,置沔阳县。”

北魏(公元386—534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

沔阳因水而得名。古代汉水也称沔水,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禹贡》有“浮于潜,逾于沔”,相传由孔子编定的《尚书》也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中只有沔水,没有汉水之称谓,《水经注》则沔、汉同时出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漾水东流为沔,盖于沔合也”,所以流经旧州铺南面的汉水也就是沔水,现在称汉江。

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所以萧何在沔水之北所筑之城就叫沔阳城,也因为是萧何所筑,也被称为萧何城,北齐政权于公元550年左右修撰的《魏书地形志》中记载“后魏华阳郡治华阳县,有萧何城(即沔阳城)”。

由此开始,自萧何筑城后的八百年间,从西汉、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即公元前202年一直到公元581年,不论行政区划如何变化,沔阳城一直是沔阳县的县治所在地。

在此期间,汉末三国时的公元219年,刘备经过定军山之战打败曹操,迫使曹操退出对汉中的争夺后,在沔阳设坛称汉中王,开启了蜀汉王朝的基业并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故后人称这里为“兴刘寨”、意思指刘备的帝王之业是从这里兴起的,也因刘备去世之后的谥号为昭烈皇帝,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昭烈故都”。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陈寿用文字真实再现了这一盛大的称王大典仪式,《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秋,先主为汉中王。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据实地考察,设坛大体位置在沔阳故城西门外,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现有烈女庙(当地百姓称女儿庙)在其遗址上。

后来常璩在《水经注》中不但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还介绍了东晋时期的沔阳城的概况,“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根据常璩描绘,东晋时期的沔阳城,南面靠近汉水,正对定军山,北面有一条通衢大道,南面靠水岸一边,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城应该是被水毁了一部分,当时的人们也只能从留下来的部分来看出沔阳城的大体轮廓。

公元264年,魏国灭蜀汉后,设梁州,州治沔阳城,后迁至南郑。《华阳国志》记载:“魏元帝(曹奐)景元五年平蜀,将蜀地分梁、益二州。梁州治沔阳”。也就是说,在西晋初期,旧州铺既是沔阳县县治所在地,也是梁州州治所在地。另外根据其中记载“沔阳县州治。有铁官。”也可得知,古代沔阳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于是西晋在梁州州府沔阳设有专门管理铁矿开采和冶炼的官员。

隋唐至两宋,沔阳县被撤。沔阳城属西县,县治在西山谷口白马城(今勉县老城武侯街)。

到了元朝(公元1206——1368年),沔阳城又恢复了其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公元1258年到公元1283年间沔阳城既是褒州的州治又是铎水县县治所在地。《勉县志》记载:“1258年蒙古军队进占汉中后设褒州(初为梁州,后因与凉州同音,遂改梁为褒)及铎水县,治所同在沔阳城(今旧州铺)”。《褒城县志》记载:“元铎水县,东北至褒城六十里,则今沔县之旧州铺也”。也有史籍如清代彭龄所著《沔县志》认为铎水县在今黄沙,是值得商榷的。

铎水县之得名,个人觉得应该是因度水而来。旧州铺以东的河流,当地人称沙河、旧州河,现在叫堰河,古时叫度水。《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汉水又左得度水,出阳平北山,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从郦道元的描述来看,旧州铺以东的河就是度水。或因为度、铎发音相似,所以元朝在度水之畔的沔阳城所设之县就叫铎水县。现在的堰河之名,或因为古代为引度水灌溉而修建有山河东堰和山河西堰的缘故。

古时度水河里有各种鱼类,农历二月和八月鱼最肥美,人们一般在这两个大好时节下河捕鱼。这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沔阳县州治。有铁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检,二曰浊检。有鱼穴,清水出鱼奥,浊水出鲋,常以二月、八月取。”《尔雅鱼释》指出鱼奥就是鱼舆。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认为,鱼舆俗称黄刺股,鲋就是鲫鱼。

南宋末年,经过宋金之战的反复争夺后,公元1207年,兴州(州治在略阳)改名为沔州。元朝统一中国后,1283年沔州由略阳迁到了沔阳,并撤消了褒州,沔州治就在原褒州治所和铎水县县治所在地沔阳城。据《略阳县志》记载:“南宋开禧三年,改兴州曰沔州,州治略阳。”《元一统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废褒州,由略阳移沔州,治铎水县”。

《汉中府志》记载:“ 1283年,元朝将沔州治所从略阳迁至沔阳。沔州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广元路,领铎水、大安、略阳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乡4县及凤州、洋州、金州(今安康)属兴元路,隶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省)。”也就是说整个元朝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汉中被一分为二,分属陕西、四川两省,而州府和县治同在沔阳城的沔州以及下辖铎水县,即今黄沙河以西的勉县,还有略阳、宁强,属于四川省。而黄沙河以东的褒城、南郑、城固等县则属于陕西省。

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结束,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根据明代邓士龙所撰《平夏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将军徐达派兵攻占兴元路及广元路沔州。《明史地理志》记载:徐达占领汉中后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后又改为汉中府,将原属四川广元路的沔州及其铎水、略阳、大安县改隶于汉中府。也就是说,从1370年起,以沔阳为州府的沔州及所辖铎水(今勉县)、略阳、宁强开始隶属于陕西省。

《汉中府志》记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沔州知州王昱,移州治于白马城稍西谷口,撤铎水县,将旧州置铺”,或许因为铺舍置于原沔州州治所在地,沔阳便有了一个新的名称——旧州铺。根据《元史兵志四》记载:“(舖)铺,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所以,旧州铺应该类似于一个官差驿站。明代沔县类似的铺舍除了在县治所设城铺(今老城)外、向东有新添铺(今县城)、黄沙铺,向西有土官铺、沮水铺等。也有史料认为铺即军巡铺,古时负责治安的军卒巡逻时驻扎、办公的地点。

从此,历史上曾先后作为梁州、褒州、沔州州治和先后作为沔阳县、铎水县县治的地方行政中心的沔阳城,降格成了类似于官差驿站旧州铺,昔日辉煌逐渐消失,喧嚣繁华也日以宁静。而沔水、沔阳留给这方热土的历史印记,却永远留存。公元1374年七月,降沔州为沔县。公元1935年,沔县县治由老城(武侯街)迁至菜园镇(今勉县县城)。公元1964年,沔县改为勉县。

如今,沔阳故城早已面目全非,成了一个典型的陕南村镇模样,设有勉阳街道办旧州铺社区,原西门城头顶端的“沔阳旧址”、“昭烈故都”砖刻门匾,也不复存在。唯一能够证明其过去显赫地位的历史遗迹,就是刘备设坛称汉中王遗址了,而经历整整一千八百年风雨的坛址现在仅剩下一些模糊痕迹,只有光绪年间署沔县事杨恩锡立的“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 碑石一通,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

(旧州铺的清代光绪年间所立“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石碑)

【作者简介】黄利民,勉县武侯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爱好文学及两汉三国文化。

审核:田也,作者:黄利民,责编:天辉,序号:971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945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