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国兰花第一谷

“中国兰花第一谷”座落在福建省邵武市世界地质公园天成奇峡风景区,景区内未被破坏的自然植被为兰花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天然生长着许多兰花。景区内“江氏山庄”遗址还流传着“以兰孝母”、“奇兰救主”的传奇故事。景区内把兰花和旅游完美结合,四季飘香的集生态旅游观光、兰文化宣传推广、兰花科研、兰花销售为一体的“中国兰花第一谷”旅游景观。该景点内建有兰花文化展示厅、野生兰花观光区、天成神嘴回音崖、兰香茶楼、廊桥、滴水崖、摩崖石刻群、江氏山庄遗址、兰花样品园等景观。

中国兰花第一谷

中国北方第一漂—依兰古城文化

中国北方第一漂——巴兰河漂流

巴兰河位于哈尔滨市依兰县,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全长108公里,是由山间泉水汇聚而成。河水澄碧清澈,是公认内陆未受污染的河流之一。从县城到巴兰河漂流,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巴兰河漂流配套设施齐全,漂流沿线的山庄及农家乐很多,可以品尝到地方特色食品,满足你的口福,会让你快乐而来,高兴而归。

坐井观天园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抗金名将岳飞留下的千古名句,“靖康耻”指的就是靖康之难。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开封)俘徽钦二帝及其皇室家眷、随从三千余人北行,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抵金国胡里改路,即今依兰五国城,开始了漫长而屈辱的“坐井观天”囚禁生涯。依兰县“坐井观天园”就是以此段历史为背景修建的。

坐井观天园坐落于依兰县五国头城遗址处,2003年动工建设,2004年6月面向游人开放,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在建筑风格和园区布局上,既注重历史的完整性,又体现现代旅游的时尚性,是对国家级旅游资源精致开发的人文景观。

五国城呈矩形,围有古城墙,四面各设城门。正南面是五国城古城楼,三层重檐,雄浑古朴,气势宏伟;城门两侧各有一名荷枪的金兵雕塑把守。从南城门入城,过百米仰见高大的“坐井观天遗址”牌坊;宽阔的广场向北延伸,顶端是徽钦二帝的石雕,徽宗坐姿,钦宗立于其后,目光深邃而炯远。一条东西路连接着二帝的居室“天水郡王府”和“天水郡公府”,王府内是徽宗居住的四合院(被称为天井,“坐井观天”的由来盖缘于此)。广场东侧是都统府四合院,西侧是押班兵营。园内,随处可见徽钦二帝当年所作诗词的牌匾碑刻。

在这里,人们大可怀古抚今,考证历史文化渊源流变;小可赏诗歇足,感怀人文佳作写意之美。

依兰慈云寺

依兰慈云寺座落在古城依兰城北,松花江南堤内,依兰国有粮食储备库西侧,背倚浩荡的松花江,西临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遗址,南望古老的五国头城。慈云寺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东北抗日名将、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为其胞姐在龙王庙基础上修建的。

“慈云寺”三个鎏金大字是由2000年5月中旬仙逝的中国著名佛学专家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寺庙的整体建筑主次分明,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龙王殿,自南向北整齐的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前二殿为南向,龙王殿为北向。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房,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历史上,慈云寺曾几经坎坷,数历沧桑。伪满末年,寺内原有的大部分铜器、铜像,为捐献日本的侵华战争而被拆毁。文革期间,慈云寺再遭厄运,佛像被毁,尼僧四散,连同院外的狮子也被砸毁。1977年,文物管理所迁进寺内,对古寺进行了维修和管理,并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省佛教协会批准,释、宝、法、谛、师等六位尼僧正式进驻寺院,首创了东北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家尼僧学习班——黑龙江省佛学院依兰尼众班,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地区培养了数期学员。慈云寺每年接待游客八、九万人次,1990年突破十万人次,近几年又逐年有突破。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庙会,吸引附近市(县)的众多商家前来,进行经贸活动。

倭肯哈达洞穴

倭肯哈达洞穴是古依兰人居住的洞穴,后改为墓穴,经考古专家用碳“14”鉴定遗物,证明此洞穴在5700年前——6000年之间有人类居住。

倭肯哈达洞穴位于依兰镇五国城村、倭肯河东岸,所在山峰高出地面约200米,山麓南端到北端约850米,洞穴山坡倾斜角度为70度,由山麓最近处到河边约为14米,正对遗址的山麓到河岸约为70米。洞口略偏西南,离地面约85米,洞穴为利用岩壁修成的方筒形横穴,全长12米,洞口宽1.5米,高2米多。出土的文物有窝头形石器,磨制长身石斧、玉壁、玉璜、管状玉、管状石、奇形玉璜、穿孔长方骨板等文物,以及两具蹲坐式屈肢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方式)。

从出土的篦纹陶片,食玉器、石器,鱼、鸟、兽烧过食剩的骨片,可以推测该遗址背倚青山,濒临倭肯河,北近松花江,在当时这是适于渔猎生活的地方。穿骨作锐甲据说是依兰古人(挹娄人家谱分土著依兰人)的习惯。由此可以可看到东方千里肃慎族的痕迹。从所佩带各式玉佩可以推算曾有两种以上文化交流、商品交换的相互关系。

倭肯哈达洞穴被发现于1950年,由东北考古研究院和东北博物馆馆长李文信教授带队发掘。发掘后立五色亭为记,亦供游人休憩之用。

依兰民俗馆

依兰民俗馆是对原财神庙的修复和再生,座北朝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山门、财神殿和民俗馆三部分组成。

财神庙是依兰县八大古庙之一。1796年由山陕会馆和直东会馆集资而建,建庙初期曾请著名风水先生选址确定。财神庙居三江汇聚之要冲,龙龟玉背之上,纳三江之财源,采天地之灵气,是一座雄伟轩昂古朴俊逸的百年古刹,是中国北方最大、最古老、最具建筑风格的古庙,是东北地区朝拜和祭祀,祈求财神护佑的活动场所。

财神庙主体为门殿三楹,中间为大戏楼,两侧为钟鼓楼;正殿五楹,供奉着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赵公明,两侧分别为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两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二十八个精铜风铃迎风摇曳。钟声、鼓声、铃声演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闻听之,烦恼轻,智慧开,福祉来,利众生。

依兰县民俗馆,现已聚集了大量民俗资料和民俗展品,记载了依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文化的时代变迁,是游览、研究古城依兰发展史的好去处。

依兰博物馆

依兰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称为依兰县老博物馆,文革期间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多数文物遗失,博物馆-关闭。1999年新馆正式施工建设,2001年6月17日正式对外展出。依兰博物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近1000米,是一个县级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外型为古堡式建筑,内有4个展厅,有各类馆藏文物4263件。其中珍贵文物1216件,涉及远古时期的猛犸牙骨、倭肯哈达洞穴、汉代古村落生活器具及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文物等。博物馆全面理清了依兰历史脉落,堪称北方历史的缩影。博物馆一楼常年举办伟人风采摄影展。

依兰博物馆以依兰历史文物阵列为基本陈列,这一陈列容纳了依兰从新石器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物,给人们展示了一部较为完整的依兰历史长卷。依兰博物馆举办有依兰人眼中共和国的缔造者-吕厚天先生早期作品展等陈列。

五国城遗址

五国城遗址位于依兰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生女真人在沿松花江下游到乌苏里江口建立了五个大的城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依兰是五国部第一城之越里吉城,为五国部会盟之城,因此称为五国头城。1127年金灭北宋后,将徽宗、钦宗二帝押解北归,于1130年7月抵达五国城,并囚禁于城内。

1135年和1155年,二帝相继埋骨于此,便有二帝“坐井观天”的故事流传神州大地。

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

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北部丹清河实验林场境内、松花江北岸45 公里处。公园总面积2850 公顷。其行政区域为依兰县境内,为哈尔滨市林业局直属实验林场。

公园地处小兴安岭南坡低山陵地带。巴兰河、丹清河贯穿公园中部。境内最高海拔1028 . 4 米,最低海拔190 米,平均海拔500 米左右。森林公园建设面积2850公顷。

碧水青山、击水行舟、情趣盎然,清爽的河水为您消解夏季的酷暑。公园内现有主要景区有:四块石抗联遗址景区,红松母树林景区、原始森林景区、冰川峡谷、巴兰河漂流景区等。

游览项目有原始森林、冰川峡谷和抗联遗址等。园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景色优美,引人入胜。抗联遗址景区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共分为5大景区48处景点,现已开发4大景区。公园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电视、电话、用电畅通,建有宾馆、餐厅、洗浴、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室,可同时接待500人。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为您旅游度假、休憩、消遣,进行夏令营、冬令营、科考探险活动和体验大自然情趣、陶冶情操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场所。

四块石抗联遗址

四块石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与伊春市交界处,海拔980米,此景区不仅自然景色堪称一绝,而且还是黑龙江省教育基地。

这里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秘密营地和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驻地,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夏云阶等著名抗日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李兆麟将军那首著名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露营之歌》就诞生于此,中央电视台资深影视导演汤晓丹的大作《傲蕾,一兰》就是在此地拍摄而成的。

烟筒山景区.

烟筒山景区位于巴兰河中下游,是丹清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景区内有红石飞霞、三环洞、补天遗柱、星石听涛、吉江界碑、九女神峰、铁岭劲松和神鹰石等景点,是山、水、林、园相结合的自然风景区。 “补天遗柱”是整个景区的中心。由于它从一马平川中拔地而起,形如烟筒,因而又被称作烟筒山。整个景区也以它命名,是景区中最为奇特的景观之一。这里曾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汤晓丹主导的影片<傲蕾.一兰>的外景地。

防洪纪念塔

依兰防洪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对抗一九九八年特大洪水成功的纪念塔,塔的规模宏大,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纪念塔为于松花江畔,古城的北江沿。周围是沿江的公园,夏季江风拂面,绿树成荫,感觉十分好。

依兰历史文化长廊

依兰历史文化长廊是依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五国城旅游文化的景区之一。

始建于2009年,2010年10月竣工。她座落在依兰县城内西北的博物馆西侧,与博物馆和雁鸣湖休闲公园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景区带。历史文化长廊是展示依兰历史发展脉络,以直观的浮雕画面和简洁的文字说明记录了上自六千年前到今天的依兰发展史实。全廊呈弧线型,长260米,高3米,由44个画面组成。长廊南侧与北侧分别有一个花岗岩石砌成的六角亭。在长廊弧线型的正中间也有一个六角亭,中间石柱上雕有“史载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女真知演进,文传商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觉洞开。”的楹联。长廊的背面运用青大理石雕刻的技法,镌刻着五国城千年诗词。自南向北分别是从宋元明清朝到今天诗人聊发五国城感慨之诗作400首。

东山怪坡

东山怪坡位于黑龙江依兰县城以东3公里。在怪坡上,汽车上坡不需加油即可自然向上行走,下坡却得加油。该怪坡山岭逶迤,林海苍茫,青山绿水,形情并茂。怪坡附近倭肯哈达洞穴。是新时器时期人类活动栖息的地方。现已构成以怪坡为中心,山、林、水为主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景点的怪坡风景区。到依兰观光的游客和路经依兰的过客,都不免被怪坡的奇景所吸引,亲自试试怪坡究竟有怪。

东山公园

位于依兰县城东2公里的倭肯哈达山脉,依兰人习惯称为东山西坡,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2000年开始投资建设,主要景点有:仿古长城、望江楼、东山大佛、怪坡景点等。每到春夏秋三季是东山公园最适宜游览的季节,登上望江楼,依兰城镇及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尽收眼底。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樱花谷,“中华第一赏樱地”樱花绽放

阳春三月,连日气温上升,江苏无锡鼋头渚风景区的樱花盛开,风景区最佳赏樱地点和拍照地点是长春桥、樱花林、樱花谷、赏樱阁、漕湾樱花。鼋头渚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大浮镇,鼋头渚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上的小岛,是国家首批AAAAA级风景区。鼋头渚樱花谷可被誉为“中华第一赏樱地”,春神降临之际,从太湖边延伸到山谷、山坡,漫天的樱花如云似霞,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如白雪漫天飞舞,如粉黛迷人耀眼,美得不似人间。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樱花道位于石亭至太湖别墅处,樱花道长800米,在樱花道观赏区,有一处“中日樱花友谊林”,是由日本“中国温灸疗法普及会”会长板本敬四郎和三重县支部部长谷川清倡议,由五万余人捐资而建。1988年,在鹿顶山下植樱花150余株,建花岗岩友谊亭,并立碑撰文。石亭至太湖别墅处建800米长的樱花道,组成赏樱区。在樱花道上,游人如织,有的游客驻足抬头看樱花,有的则用手机或照相机拍樱花美景,有的游客则忙着自拍。

最佳赏花时间:鼋头渚的早樱一般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开花,多为单瓣或半重瓣。依樱花的开花时序,将其分为早、晚樱,早开樱花的类别多,花期一周时间,晚樱花期可有7-10天,受升温速度影响,早晚花期有5-12天的间隔,期间是一些杂交品种樱花开放。一般3月底的时候染井吉野樱进入盛花期,也就是最佳观赏期了。在鼋头渚风景区,专门有一个樱花园区,游客可以将自己的祝福签挂在开满樱花的树枝上,为自己或朋友祈福。

登临风景区的古楼阁赏樱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建议游客登临赏樱阁赏花,赏樱阁位于鼋头渚樱花林核心地带,是樱花林内标志性建筑景观,登临赏樱阁,居高临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樱花花海,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最佳赏樱胜境。

鼋头渚作为赏樱之地,其独特之处,一是“水陆空”全景式赏樱。游客无论身处樱花谷、长春桥、鹿顶山或是湖中游船内,处处都可以赏樱,且各具风格。二是可以在夜晚赏樱,樱花与灯光结合,美不胜收。不得不说,在鼋头渚,夜赏樱花变得更为传奇,每天的入夜,五彩的射灯齐放,樱花就在灯光的映衬下,变换着各种奇异的色彩,似梦似幻。今年,风景区开通了乘坐直升飞机,空中鸟瞰赏樱花路线,该路线特受游客欢迎。

百花齐放 | 杨磊:唐廷枢与中国第一佳矿

摘要:唐廷枢在洋务运动中成功创办了开平煤矿,为中国近代煤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感受力,开辟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开平矿务局繁荣时代。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他着力为开平矿务局创建了一整套近代企业的规章和管理制度,成为该企业存续百多年的重要文化基因。唐廷枢组建的创业团队,有的精通洋务,有的通晓近代实业管理,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促使中国早期煤炭工业真正开始摆脱旧式官僚和手工业管理的模式,步入近代企业管理轨道,更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洋务运动;唐廷枢;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佳矿

作者:杨磊,河北唐山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原开滦档案馆副馆长,现任中国煤炭史志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唐山历史学会顾问、开滦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开滦历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冀东抗战史、唐山大地震史、中共党史、工业遗产等方面的研究。

唐廷枢是广东香山唐家村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实业家和工矿业开拓者。他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怀着实业报国的信念,凭着永不言败的恒心和毅力,披荆斩棘、负重前行,在人烟稀少的贫瘠之地把开平煤矿建成了“中国第一佳矿”,为中国近代煤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唐廷枢不仅把开平煤矿建成了“中国第一佳矿”,他还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煤河、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座水泥厂、组建了自营的企业远洋船队等。这些都诞生在开平矿务局。一座煤矿开创了这么多第一,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为开平煤矿的诞生提供了机遇

李鸿章、唐廷枢等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催生了开平煤矿,他们抓住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并成功予以实践,这样才有了开平煤矿的成功创建。李鸿章在指导和帮助唐廷枢创建开平煤矿方面不辞劳苦,这对一位朝廷重臣来说十分难得。李鸿章曾多次为开平矿务事上奏朝廷,有时甚至一天两折。一方面,唐廷枢非常精明能干,不断有新计划向李鸿章请示报告。另一方面,李鸿章对唐廷枢的请示报告几乎都是同意的,而且批复效率很高,最快的两天即可。两人的信任和默契可见一斑。

李鸿章计划创办开平煤矿并选派唐廷枢担此重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1)北洋系缺乏煤炭资源,煤炭的供应制约着洋务的发展,因此必须创办北洋系控制的煤矿。

(2)在此之前,李鸿章已经有过几次办矿经历,但都失败了,或者规模较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这一次必须下大力气,而且要办成功。

(3)唐廷枢在轮船招商局总办岗位上的卓越表现,足以说明他是创办和管理企业的好手,能够担此重任。

所以李鸿章才下决心选调唐廷枢开办开平煤矿。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均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许多政治、经济权益。此后,外国资本为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先后在港、沪等地开办了轮船公司,如美国的旗昌洋行,英国的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等。外国资本后又在中国开办了50余家近代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19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仅上海的煤炭消费量就从3万吨增加到16万吨。1864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估算,中国沿海的外国轮船每年消耗的煤炭达40万吨。这些外轮消耗的煤炭绝大部分来自英、澳、日等国,价格昂贵。

与此同时,晚清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开办了一批军用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局(1865年创立)、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立)、金陵制造局(1865年创立)、天津机器局(1867年创立)、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立)等。这些企业消耗的大量煤炭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高且又难以保证供应。一旦中外关系紧张,洋煤断绝,这些企业就要停工坐困,轮船亦寸步难行。因此,洋务企业都迫切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煤炭企业。[1]在此背景下,以开平煤矿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煤矿企业应运而生。

中国河北等地的土窑开采已有数百年历史,无奈手工开采条件落后,终不能大幅增加产量。而在国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动力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个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引进西方的蒸汽动力机开办新式煤矿已有技术保证。[2]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民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许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变成了自由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他们成为开办煤矿企业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洋务派逐渐产生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控制了清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大权,抑制了顽固派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的落后观念,基本消除了顽固派对开办新式煤矿的阻力。这些为开平煤矿的创办提供了有力条件。

开平煤矿的创建虽然晚于台湾的基隆煤矿,但由于从办矿之初就制定和实行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法建井开采,因此生成规模迅速扩大,以致它对中国采煤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都远远超过基隆煤矿。开平煤矿实际上发挥了使用机器开采煤矿的带头示范作用。[3]

开平煤矿的创建,需要肯定李鸿章坚定办矿的历史作用:一是试办磁州煤矿遇挫后,他就另行组织力量开办开平煤矿,坚持要办中国的大煤矿,要有掌控中国煤炭的自主权,要让中国尤其是北洋系用煤不受洋煤制约。二是办矿之初遭遇清廷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然而他不气馁,据理力争并巧妙周旋,争取到几位亲王的支持,并最终得到清廷的御批首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开平矿务局也逐渐形成了面对困难遇挫不馁,百折不挠,奋力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企业文化基因。

研究开平矿务局必须首先研究唐廷枢等为筹集办矿资金而拟定的《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这是立局之本,是中国煤矿业中第一个明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招商章程。该章程在招股、分红、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对后来一些新式企业起了示范作用,对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章程强调开平矿务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是由商人主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章程明确写道,矿务局“虽系官督商办,究竟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仍照买卖常规”。在经营管理方面,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随时可以核查”。在产品销售方面,“所有生熟铁至津,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使用;煤照市价先听招商局、机器局使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商局转运别口销售”。机器局优先取用,体现了企业的“官督”关系,但一切照市价供应,则又保证了“商办”企业的利益。章程还强调了投资者的资本安全,强调有利可得,尤其是保证大股东对矿山的管理权。章程规定,大股东可派代表驻局,“股份一万两者,准派一人到局司事”,“所有各厂司事必须于商股中选充”等。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为建局办矿明确了方针,奠定了日后开平矿务局健康发展的基础。1878年7月24日,唐廷枢率众在开平镇正式挂牌立局,标志着开平矿务局进入建设阶段,这也成为开滦建矿的纪念日。

二、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建设“中国第一佳矿”

开平矿务局挂牌立局后即开始建设工作。此时,中国近代煤矿刚刚起步,国内尚无可借鉴的先例。如何把开平煤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矿井,作为创业团队核心人物的唐廷枢从一开始便在苦思冥想,并逐渐勾勒出了宏伟蓝图。开平煤矿创业之初,唐廷枢便审时度势,向李鸿章推荐熟悉洋务、善于经营管理的创业伙伴,并亲自挑选国外一流的矿师和其他工程技师人员。唐廷枢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熟悉国外工业发展状况,精于商贸运作和企业管理分不开。建矿初期,唐廷枢从海外重薪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多达18人。其中,白内特和金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白内特,英国人,开平建矿的第一任总工程师。他曾从事多年采矿事业,是开平煤矿首批高薪聘请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是当时18名外籍工程师中最重要的人员之一。1878年,他任开平矿务局首任总矿师,主持了唐山矿一、二号井的开凿与建设。白内特成功钻探取出煤层岩芯后,即判定这个井田贮藏着大量优质煤炭,于是很快确定了井位,并组织实施凿井。白内特在组织安装和使用先进采矿设备方面功不可没。他在开平矿务局唐山矿不仅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绞车,还引进安装了蒸汽排水泵。唐山矿安装的“大维式抽水机”是当时中国使用的第一台深水泵。白内特就任开平矿务局第一任总工程师期间不辱使命,为唐山矿的建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唐山矿成为中国第一佳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唐山矿正式投产后,又受命前往安徽芜湖附近勘察煤铁矿。勘察任务完成后却不幸罹病,于1883年8月病逝于上海。

白内特离任后,金达接任开平煤矿总工程师。他是英国人,在开平煤矿工作20余年,其主要工作是解决开平煤炭运输问题。期间,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建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他在不经意间出色地完成了唐廷枢交办的修建铁路任务,更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史的先河。因此,1905年清朝政府授予他二品顶戴,此前还曾授予他“双龙宝星”勋章。金达为中国铁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此殊荣当之无愧。[4]

吴炽昌,开平矿务局会办,唐廷枢创业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他是李鸿章特批禀帖调来开平矿务局的,并准予他在开平矿区对案件就地审讯处置,不需前往滦县或丰润县办案。这相当于是李鸿章特许开平煤矿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司法专员。这是中国近代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司法权的企业,因此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这对保证矿区的治安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开平矿务局以独到的眼光选聘了十多名回国的留美幼童。这些留美幼童不仅为建设“中国第一佳矿”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开平矿务局得以历练,日后都成为中国路矿等企业的栋梁之才。正是因为有以唐廷枢为核心的精明强悍的创业团队,开平煤矿才能成为“中国第一佳矿 ”。

1888年10月,直隶总督李鸿章视察新开通的津唐铁路和开平矿厂之后,在给海军衙门的函中,他这样评价开平煤矿:“唐山煤矿出产既旺,销路亦畅,北洋兵商各船及各机器局无不取给于此。规模宏阔,机器毕具,自中国有煤矿以来,殆未见有如此局势者。”李鸿章仅用了短短的54个字,就把开平矿宏阔完善的矿井规模、产销两旺的势头、供给军事民用和领先的示范作用一一勾勒出来。该函件对研究开滦在中国煤矿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5]

“中国第一佳矿”的赞誉来源于1890年9月20日上海出版的刊物《益闻录》,其中一篇文章这样报道开平煤矿:“唐山向有煤矿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160余丈,井上设有火轮机器,烟筒用砖垒成,高八、九丈,大小锅炉十余口,均由此一筒出烟,昼夜不停。行人往来、煤斤出入升降甚便。井底有极大吸水机两个,又有入风之机器风筒。……昼夜换班,无时或息。按此井深大而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6]《益闻录》首先使用“中国第一”字样报道开平矿,可谓眼光独特。当时,开平煤矿产煤已达27万吨,并已向股东发放股息,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价格也从每股100两涨至150两。[7]而与开平煤矿先后建成的台湾基隆煤矿、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江苏徐州煤矿、湖北荆门煤矿等15个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煤矿,不是经营规模太小,就是经营亏损,或中途夭折停办,无一能与开平煤矿比肩而立。因此,开平矿务局得此称号实至名归。

三、完善的企业管理促进了新式煤矿的发展

《中国近代煤矿史》在评价开平煤矿时说:“开平煤矿发展最快,堪称新式煤矿的代表。”[8]所谓新式煤矿即指中国近代使用西方开采技术开凿建设煤矿。该评价准确地诠释了开平煤矿在中国煤矿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开平煤矿被称为新式煤矿的代表,从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制度上来说都有充分的体现,应该说,开平矿最初的文化基因就是用西人、仿西技,“以西法经营之”的理念和制度。[9]开平煤矿的成功与唐廷枢是密不可分的。李鸿章在最初选聘唐廷枢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熟精洋学,于开采机宜、商情、市价详稽博考,胸有成竹。”[10]从后来的经营效果来看,唐廷枢没有辜负李鸿章对他的期望。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唐廷枢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才干是非常突出的。

在用人理念上,他既用外国人,聘请了白内特、金达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外国矿师,也用中国人,从广东老家招来了一批技术工匠,同时还有来自福建、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的大量工人。据粗略统计,开滦曾聘用过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多达500多名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薪酬管理上,他除了高薪聘请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外,还高薪延聘中国技术工匠,尤其是来自广东的技术工匠,他们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6倍,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比其他企业的又高两三成。唐廷枢的高薪策略吸引了大批中外技术人才和劳工前来开平煤矿工作。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唐廷枢着力建设了一整套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他制订了《开办规条》、《办事专条》等制度,对煤矿各部门司事职员的责任及任用和管理都作了明文规定。他又制订了《煤窑规条》、《工厂规条》等制度,涉及工人、把头管理,煤师职权及各工种操作规范等内容。这些规章制度促使开平煤矿健康发展,并对当时及后来的其他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经营理念上,唐廷枢坚持多业并举。在开办煤矿的同时,他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开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水泥厂、建立了中国企业最早的自营海运船队等。当年的《捷报》曾这样报道多业并进的开平煤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认为公司的业务,只是限于采煤。除此以外,它还制造焦炭、焦油、水泥、砖瓦、地下水管和石灰。在规模宏大的唐山工场中,还从事各种铁工、机器的制造和水陆工程的修理,而在矿区中,设备完善的化验工场能够使他们得到可靠的化验,以及从事矿物分析工作和直隶全省的报矿工作。”[11]

一座煤矿,一条铁路,一个出色的经营管理团队,开创了中国的路矿之源。在唐廷枢团队的出色经营下,开平煤矿产量在1885年达到24万吨,1898年达到80万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很快将洋煤挤出了天津市场。[12]正因为唐廷枢在中国煤炭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所以他才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先驱”。

四、一座煤矿催生了一座城市

140多年前,唐山矿所处的地方叫乔屯,是一个只有18户人家的小村庄。自唐廷枢肇建开平煤矿后,此地不断扩大,并逐渐促进了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因此,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这座煤矿城市里,因开滦煤矿的建设,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数十个工业第一,更见证了唐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开平煤矿的建设带动了唐山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1881年,开平矿务局建立了机车修车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前身);1889年,开平矿务局开办了唐山细棉土厂(启新水泥厂前身);1900年前后,唐山开办了第一座西医医院(中华医院,开滦医院的前身);等等。在开平煤矿的带动和影响下,唐山的机车、水泥、医疗、纺织、陶瓷、建材、发电、制修等得以形成和发展。此外,电报、电话、水泥马路、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跑马场、舞厅影院之类的设施也逐渐流行。当中国大部分地区尚处在闭关自守之时,唐山在开滦的引领下已经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为了运输煤炭,开平矿务局先后筑铁路、挖煤河、建立运煤码头、修筑港口等,开启了驶向蓝色文明的“乌金之路”,从此把唐山和世界联系起来了。唐山通过铁路和航运通向外埠,极大地促进了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等几家大型工矿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开滦矿务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煤矿之一,也是唐山地区主要的商品货源基地。1934年,袁通在《开滦矿务总局调查报告》中介绍开滦煤沿海分销情况时说:“虽近几年外煤充斥竞销各埠,开滦煤仍能称雄于煤市,在华北一带年销量可达200万吨,上海及长江流域常在150万吨以上,沿海华南各埠达30-40万吨,输入日本的煤,历年约20余万吨,总计每年销煤至少在400万吨以上,实为国内各矿所不及。”[13]

至二十世纪初,开滦已经建成了五个煤矿,而唐山的人数已达8.5万人。唐山从工业小镇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煤矿、铁路、水泥、纺织、电厂等撑起了唐山的脊梁。尽管唐山得名始于唐朝,然而唐山市的得名却是因为唐廷枢创建的开平煤矿。一座煤矿托起了一座城市,这应该是这座煤矿留给唐山这座城市最深刻最耀眼的历史印记。而唐廷枢被称之为“唐山之父”,是对开平煤矿功绩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唐山历史的最好尊重。

修改:何宁宇

初审:赵殿红

复审:戴龙基、唐淑瑜

编辑、发布:刘洪亮

[1]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4页。 [2]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8页。 [3]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26页。 [4] [英]皮特•柯睿思:《关内外铁路》,新华出版社,2013,第117页。 [5] 《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第3987页。 [6]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52页。 [7]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60页。 [8] 李进尧:《中国近代煤矿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第12页。 [9] 李军:《黑色长河》,京华出版社,2008,第25页。 [10] 《李鸿章全集》(奏稿40卷),第41-43页,转引自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第646页。 [11] 《捷报》,1906年8月17日,第392页,转引自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1957,第65页。 [12] 杨磊:《开滦130年人物纪事》,新华出版社,2008,第5页。 [13]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亲历开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第99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61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