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荐读

作者: 沈邦福

荐读

佛堂岭上段石板路(吴拥军 摄)

登高口村以北的石宕源,像极了未曾启封的天书,一层层摞起来,一直摞到与海拔同高的登高村,便成了高高的佛堂岭。从古人游登高村的有关记载来看,自南宋以来,就有石宕源的“佛堂岭”一说。1990年版《浦江县志》载:“中支山脉的云掌岩支脉,自登高山经佛堂岭、猪头岩、薄刀岩、金紫岩、云掌岩至何大园村北苦麻湾……”2005年版《浦江县志》对其标定的方位更为准确:中支山脉石宕源的“佛堂岭,七里乡登高口村北,海拔389米”。石宕源、佛堂岭,平丘铺青石,越岭筑步级。有山有水,且佛且仙,这便是佛堂岭古道最独一无二的精妙之处。

佛堂岭古道,是古时候浦江北乡到县城的一条官道,从中余佛堂店经会龙桥,越车方岭到清溪村,翻大岭到岩头集市;一路经下张村、彭岭头、马后山、登高村,接佛堂岭到浦江县城,几乎涵盖浦江北乡半个县域;佛堂岭,注定与佛有缘,道旁因庙宇菩萨较多,又成了信佛之人进香的香道。从海拔同高的登高村口“雨殿”开始,约三公里的古道两旁,就有十多座寺庙和仙人洞、法眼洞等菩萨洞天。雨殿,即龙王庙,是旧时百姓遇到干旱时“接龙求雨”的地方。而往下的左右两座佛堂殿,是登高村民祭拜佛祖之殿。再往下是山皇殿、将军庙。将军庙是佛堂岭石板路从庙中通过的“骑路凉亭”,为行人躲风避雨、纳凉憩息之所;庙里的碑文还记述了一个“主公罹难,将军自刎”的传说。佛堂庙宇最为集中的地方要数石宕源东山的腹地,方圆百米之内竟有八座庙堂。紧靠佛堂岭路旁的观音庙、土地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其碑记竟是一文《禁约》:“立禁约情因顽徒……有涂画粉壁破碎神像,……公行申禁如仍有人蹈前者议罚不恕。光绪辛丑年孟冬月吉旦立。”此文亦可见当年人气之旺,香火之盛。仙人洞,县志载:“位于石宕峡谷东山岩腹,宽10米、深20米、高12米,洞内泉帘淅沥,内塑佛像40余尊,旁倚崖壁垒石为坪,筑屋数楹,远近风光幽美,洞口崖际镌‘仙人洞’三大字。峡谷西侧山腰还有三洞:滴水洞、狮口洞……金山洞,以洞口金山寺得名。”除此以外,还有金山积德岩下称之为“菩萨之眼”的法眼洞。最后的庙堂是佛堂岭唯一一座新中国成立以后建造的“灵龙禅寺”,气势雄伟。曲曲折折的青石板古道如天梯一般,把汗流浃背的我带到了腹地的八座庙宇和洞穴庙堂,香客之多,令人惊讶。许是庙堂集中,香客众多,老天赐予道旁两泓清泉,碑刻唐朝诗人储光义诗《未名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恬澹无人见,年年常自清。”更有好心人在泉眼处砌了小潭,摆上舀子水杯,方便游客饮水。

徒步“S”形的佛堂岭古道从登高口村阳光地向登高村延伸,在树林的光影中沿着古道向深处蜿蜒……从登高口村起步不到200米,就到了石宕源隘口,一帘瀑布跳跃般地倾斜而下,似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西侧游步道旁,《浦江古村落传说》一书中的“仙担”即发端于此:当年一老神仙挑来石灰担在此一放,教导山里人利用石宕源的石灰石“烧石灰谋生”。“仙担”往上,45度坡的百余米石板路通过天桥,进了山门,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之后的百余米峡谷,就像地面裂开了缝,留下一道不到30米的空隙,两边的巨大岩壁,犹如斧砍刀削。千姿百态的峭峰,有的雄伟,有的俏丽,有的粗犷,有的幽邃,山峰插云端。人说峭壁多奇峰,《浦江县志》中记述的那么多“仙洞”“仙桥”“仙伞”“仙鼓”,连接东岩那高约13米、形似和尚拜天庭的披袈僧石,有五石如仙就座的“仙人宴”;西岩的相扑石、展旗峰、紫金冠峰等自然景观,和与之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更增添了佛堂岭古道的神秘色彩。

往峡谷深处延伸,空间却越来越大。上百亩梯田攀附在五座半圆型山梁上,层层叠叠,埂回沟转,鳞次栉比,全成弯月型天梯,直指苍穹。随古道左右的河流,作为田地的生命之源,被温顺地限制在深山峡谷,宛如银色的带子,奔腾不息。山往上走,溪向下流,叮叮咚咚地伴随着游人,不离不弃。一直以为,山无巨石不雄,峡无涧水不秀,石宕源山清水秀石奇,着实令人惊叹。你看,冲刺到佛堂岭古道海拔最后100米高端的精彩,让人目不暇接。古道两侧的山、田里,有七八处摩崖石刻,所刻符号似图非图,似文非文,鬼斧神工,奇特诡异。早在宋代,文学家方凤就已关注它的存在,曾发出“遥岺谁画卦,置此荆山鼎”之问;2011年北京专家组前来考察论证,亦无定论,人们戏称这些露天石刻为“仙书”。站在佛堂岭东侧的“金牛石”旁往对面的石宕源山巅眺望,连绵起伏的山峦酷似笔架,浦江籍作家洪汛涛由此触发灵感,创作了著名童话《神笔马良》,并为登高一任姓村民馈赠墨宝。佛堂岭西侧山坡中刻有洪汛涛亲笔题词“马良遗踪”的巨石,与佛堂岭古道海拔同高的登高村明堂里那尊5米高的“神笔马良”铜像,镶嵌在那100多亩玫瑰花海里,更是把古道文脉推向巅峰。

史料记载,这条古道始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中国对联集成浦江卷》一书载,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少尝读书宝掌山”,在“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重阳节,……与朱熹览胜于此,……赐名登高山”,“山下不能见,登高才可见”,走的就是佛堂岭古道。而100多年后的元朝文人郑渊、郑济一行四人,也在九九重阳节沿这条古道登上登高村,游兴之余,写下了洋洋洒洒400多字的《九日纪游序》。到了明朝,邑人叶化醇又步先人后尘,沿佛堂岭古道登高后欣然赋《九日登登高山诗》一首:“胜日登高爽色清,此山原为有仙名。菊逢令节开将遍,酒泛东篱醉自醒。扫石独吟三径迥,凭虚一望九回轻。稽山庐岳风流远,自古词人共此情。”还有柳贯、吴莱、宋濂、刘基等诸多文人雅士,从宝掌寺经佛堂岭到仙华山,或读书讲学,或修行布道,或游览吟咏。一条汇集了历史人文与自然奇观的古道,承载着多少人的光荣与梦想?通向了多少人的心灵秘境?

800多年来,世人边走边筑边整修,使得古道一直留存至今,下山的路上,踏着一块块青石板,跨过一座座石拱桥,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古道热肠”“造桥铺路大有功”的古训。始建于南宋年间赵氏始祖定居登高村时的这条黄泥路古道,1932年由登高村人捐资改用石板铺设。面对1990年建简易乡道和2016年拓宽公路致部分游步道残缺之憾,2016至2017年,县政府出资对这条古道进行了修缮。重修后的部分路段已经改道,修复了古道上的驿站和路廊,并在景点旁竖立石碑,镌刻上景点名称和历史人文故事。让古道之美,再延续百年千年!

近年来,凭借着国家级古村落——登高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石宕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沉寂许久的佛堂岭古道也焕发生机。无数游客和户外运动爱好者,背上背包,约上三五好友,重走吕祖谦、朱熹、郑渊、宋濂等曾经走过的路,寻古探幽,寄情山水,欣赏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诗意风景。

➤中年的尴尬

方凤之死 

里的清凉时光

➤ 小别离

五月赞歌

渐失的记忆

春到浦江

花草香席草长

春风帖(外一首)

母恩如山

再访虬树坪

狗年说狗

浦江子弟今安在

爱别人家的老人

孩子,你用悲悯清洗浮尘(诗二首)

岁月如歌 梦想不老 ——月泉副刊一年回望

怀念顺达老师

归来吧,我的兄弟姐妹

话说嵩溪

荐读 | 从一口月泉中醒来

记忆深处的三位老师

莲子的光阴

荐读 | 那年那月去杭州

随风起舞

‍‍‍

端午情怀

奶奶的铜锅铲

柳叶城

高昌速写

门前池塘

离开,是为了最终的重逢

忆顺达

春天的野菜

坐着拖拉机去杭州

周奶奶

遇见上山

麦收的记忆

咆哮的江

记忆中的童年老家

爱的翅膀

青春岁月,总有温暖相守

等你一起摘杨梅

▲ 滚动选择阅读内容

Hash:1a3a99195a5e275228cb97f06447f75d0345af87

声明:此文由 浦江新闻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019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