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奎聚楼

洪坑土楼群(民俗文化村)福裕楼光裕楼如升楼福兴楼庆成楼


平和十大名楼——聚奎楼

奎聚楼

聚奎楼

清末民初闽南著名书法家黄惠题写的楼名及书丹

聚奎楼是平和第十四届蜜柚节时刚评选出来的十大名楼之一,也是福塘太极村古村落一处重要建筑。近日,笔者在平和福塘太极村采访时看到,当地民间艺人正在对平和十大名楼聚奎楼内的一些门窗进行修缮,让这座建筑更加坚固。

聚奎楼究竟有何来历,它为什么会被当地评上十大名楼,要说清这些来由还得从太极村的形成说起。

当年,太极村的创始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十八代孙朱宜伯,避乱至此时,他依村前这湾左旋右转的沿溪两岸,土楼、码头、学馆、祠堂依序排列,为子孙后代规划一个宜居太极远景蓝图。寿山耸秀、留秀楼、观灡轩、茂桂园、南阳楼一大批气派的民居相继出现在村庄卦位上,奠定了今日太极古村落的格局。

太极是道家的文化精髓。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村自然也少不了这两个点睛之笔。有意思的是,作为太极村的阳眼南阳楼,早于乾隆年间建成,而它的阴眼却迟迟没有下落。

中国人最讲究对称,那么作为阴阳和谐之理,它的阴眼也应该是一座大楼,且必然对称地出现在村庄的另一端。然而,从乾隆初年到民国十五年的近两百年间,村庄的另一座大楼始终没出现,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似的。

当年,杨氏聚居地正是村庄溪流北岸塘背窠这大片开阔之地,正处在S弯的太极阴眼位置上。占有地利的杨氏宗亲们当时是否有造楼这股财力?从种种迹象上推断,他们应该无力承建这样一项大工程,否则,他们为何不趁势和朱氏他们一道共建新居呢。

一百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十九世纪后期,那是中国最苦难深重的年代。塘背窠当地一户杨氏人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后来,一个叫杨友政的男婴呱呱坠地,似乎给苦难的杨氏一门看到一丝希望。只是这户人家实在太穷了,婴儿出生次日,家中就几乎断炊了,更别谈让产妇滋补调养。偏偏,这营养不良的母树又特别能结果,杨友政接二连三有了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嗷嗷待哺的兄妹4人可是榨干了母亲最后一丝元气。杨友政12岁那年,这位苦命的母亲便撒手而去。杨友政从此挑担、下地,不分粗细活样样都干,一起和体弱的父亲承担家庭重担。

一晃又过了4年。看着比同龄人弱小的杨友政,舅舅心疼了。他提议带外甥一起下南洋。舅舅的话像道火光,照亮了杨氏瓦屋漆黑的角落。杨父一翻沉思,同意了妻舅的提议。年少的杨友政漂洋过海,最终在曼谷扎下脚跟。

贫苦对有志者是一笔财富。杨友政斗大的字又识不了一箩筐,次年舅舅又回国了,在举目无亲的曼谷,他硬是靠着舅舅留下的三把剪铁皮的大剪刀,外加五泰铢在异国他乡杀开一条生路。从最初的童工再到学徒,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杨友政遍尝艰辛。仅3年,便学成铁皮匠手艺,总算可以体面谋生了。但心思活络的杨友政可不满足永远当一个铁皮匠,虽不识字,但他精于算术。几年下来,他手头开始有些盈余,开始涉足茶叶、钱庄这些行当。虽是小打小闹地参股其中,但生意的风帆毕竟张起来了。

几年后,钱庄倒闭。杨友政转行药材生意。起初是零售,后来是批发,在当地创办福安堂药材行,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其子李杨锦忠还子承父业,进一步把福安堂扩展为行业举足轻重的大企业。且父子两代人都成为热心公益的旅泰爱国华侨。

商场上春风得意的杨友政,却错过婚配的最佳年龄,到不惑之年还孑然一身。后来,经老友牵线,杨友政结识了一位年方19的永定客家女子——邓吉,两人一见倾心。更重要的是,她还是生意场上的一把好手,且记忆力超过常人,她帮助杨友政把生意经营得妥妥当当。

立业,成家,杨友政终于在泰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民国十五年春节前夕,这对饱经风霜的夫妇踏上归航的旅程,终于在元宵节当天赶到梦牵魂绕的塘背窠,举族欢庆。攀谈中,造一座大楼再次成为族人共同的愿景,这也正合了这对归乡夫妇的初衷。

定楼址,择吉日,一座饱含杨氏几代人期盼的大楼,在热气腾腾的夯土声中节节攀升。三年,大楼主体完工,再三年,大楼整体完工。3层26开间,装修精致,足以容下一个大家族。这座以旅泰爱国侨领杨友政邓吉夫妇为主筹建的聚奎楼,准确地坐落在塘背窠这北太极之鱼目上,让这座太极古村落一下变得和谐对称。

匆匆又过了近100年,一些古民居逐渐坍塌在历史的烟尘中,而聚奎楼却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灿然如洗。(本文源自《闽南日报》梦秋痕 文/图)

南安金淘聚奎楼:藏在土楼里的三百年时光

聚奎楼又称朵桥土楼,

坐落在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

明末清初金淘傅氏祖先,

历时十年建成,

至今三百余年。

四年前初次拜访,

土楼木作腐蚀倾圮,

正在做局部修缮。

这是第二次前往,

一睹土楼完整的风貌

三层,方形,回廊相通。

三百年过去,

幽幽土楼,历经风云变幻,

兀立原处,遗世独立。

一土一木一石,沧桑不已。

拍摄及后期 | 阿聪

魏光焘与昆明聚奎楼

魏光焘与昆明聚奎楼

李鹏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陕甘总督魏光焘(今隆回县司门前镇人)调任云贵总督。履新前夕,避难西安的光绪帝,曾三次召见魏光焘,抚慰之际,特意面授机宜:现值国难,变革在即,急需经邦济世之才,卿到云贵,务必广罗人才,为国所用。光焘心领神会。

次年五月,光焘正式到任。到任后踌躇满志,一心想振兴云贵,以报皇上知遇之恩。一日,他率要员视察昆明县(今昆明市)水患,沿金汁河顺流而下,当到桂林桥地段,只见桥上的魁楼败落,大有倒塌之势,不由道出“魁楼魁楼,本是魁星之楼,如此落魄,诸位感想若何”?随员大多回答有碍观瞻,急需整修。惟学政张建勋曰:明朝一代,昆明虽有51人考中进士,位居云南各州县之首,但与江南州县相比,仍然相差甚远,若将此楼重修改名“魁星楼”,以补昆明之风水。学政一番言语,正中光焘下怀。光焘正是秉承皇上旨意,来云贵安邦兴教、造福百姓,能借天时地利何乐而不为?便颔首称善,但及楼亭风水,需要大师点化,况且现已进入雨季,不可操之过急。学政见总督话有余音,继而进言,可否请高人来此点化?光焘问道可否有人能担此任?学政道:李靖臣也,我与他有过一面之交,但与《望星楼通书》神交久矣,李氏能著此书,此任难道不成?只要总督修书拜请即可。光焘会心一笑,修书不必,八月间他会来昆明,到时再议。

三个月后,李靖臣为通书发行奔走云贵,自然来到总督府拜见光焘。原来,光焘赴任云贵时,途径家乡宝庆西路周旺铺,与把弟李靖臣彻夜畅谈,深知靖臣历学、选择和占卜成就斐然,曾邀他一同来云贵共谋大业,靖臣答应八月间来云贵拜访兄长。今日他乡重逢,兄弟俩共叙别后之情。听罢光焘重建魁楼一事,靖臣两次前往桂林桥实地踏看,只见金汁河水潺潺北去,东岸远山似象奔腾,惊奇发现魁楼正处八卦巽位,“巽主文昌”,而魁星(亦称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亦是白虎七宿之首,主管文运之神。感慨此处天设文昌,筑坛造楼,更待何时,便将想法禀于光焘:在此建楼,需借奎名,规模要大气,名字要响亮,不妨称之奎星楼,此后必耀奎娄之星。而光焘想到的是皇上旨意,便建议改奎星楼为聚奎楼,意欲汇集经国之才,期待更多人才横空出世,后与要员探讨,大家一致称好。

楼名确定后,光焘感到重修资金困难,近年粤寇攘境,滇西、黔东灾情不断,府库银粮欠丰,重中之重应是赈济民众。而重修聚奎楼至关昆明文运,亦是云贵形象,便着张建勋等前来商讨,决意采取民间筹资,岂料张建勋颇识大体,一口承应主持复修。张此前已与贵州学政陈荣昌等商及此事,确得本地富商王炽等有意捐建,因而资金不是问题,问题是楼宇设计造型、风水补缺,以及开工竣工日时。光焘如释重负,便谈及大概设想,如底层造型当以满足民众通行为要,楼上塑个“魁星占鳌”以期学子之观,至于风水补缺、开工日时等就交与李靖臣布课。

张建勋请来李靖臣,李靖臣从六爻八卦到七政四余,从奇门遁甲到乌兔演禽,从请吉神到化凶煞,从楼宇结构到楼内布置,极尽浑身解数,详推精算,最后铺开四开红纸,奋笔行书了满满一张,似乎尤意未尽,还在吉课封面特书“兆应金河,奎耀西南”两行大字,交与张学政,嘱与总督同鉴。光焘展开一看,开工、立柱、飞檐、塑造、点睛等事项吉日,推算得详详细细,唯独不见竣工吉时,便问“贤弟是否有遗漏”?靖臣立马解释:云贵大奎,鲤鱼上树之日,便是楼宇竣工之时,并有身坐铜轿、头带铁帽之人前来庆贺,所以不必尽书。南方星曜呼之欲出,此楼一修,必定立竿见影。光焘和张建勋听后,感觉天机不可泄露,只要能保云贵振兴,便不再详问。

经过一段时日的资金、材料筹备,聚奎楼正式动工,似乎是上天安排,工匠们按图索骥,各主要工序进度与李靖臣推算的时刻严丝合缝。从桥上地面拱洞,洞上兴楼,二楼兴三楼,各项工序进展顺利。张学政隔三差五都要来此督工,照此神速,估计不出十日即可竣工,便提前四日禀告总督,以备落成事宜。光焘心花怒放,由于此前政务繁忙,未能亲励建筑,决然约定明日就去,以补中途之撼。次日,总督登轿启程,衙役在前鸣锣开道,待到金汁河畔,便下轿与张建勋等同行,远远看到聚奎楼,上下三层,气势浑宏,宝顶重檐,巍峨壮观。当接近桂林桥头时,桥下钓者正好扬竿起鱼,或许是用力过猛所致,或许是上天刻意而为,鱼线挣脱钓竿,鱼儿咬着长线,凌空一跃,落在总督身旁的桂花树上,总督仔细一看,是条盈尺之鲤,鱼线缠在树枝,鲤鱼活蹦乱跳,如此怪事,难道兆应不成?立即唤来衙役上树取来,引得众多行人驻足围观,大人们只顾设计如何取鱼,而几个孩童乘大人不注意,便将衙役放在地上的铜锣做起了游戏,一个坐到上面,其他两个抬着悠着;此时,一个肩扛大铁锅的老汉,听到这里的喧哗声,也挤来看热闹,不想碰着了张学政,学政正要发怒,而光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便将学政挽于一旁,顺手一指曰:此老汉正是头戴铁帽之人,那小孩正在游戏身坐铜轿,学政幡然觉悟到李靖臣数月前的推测:鲤鱼上树正在眼前!征兆吉祥,聚奎楼今日大功告成。便随总督快步来到聚奎楼下,聚奎楼正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工匠下楼看到总督莅临,连忙拱手称贺,学政马上传话买来香火,总督净手正冠,焚香祭拜:佑我云贵武威,保我云贵文昌。

聚奎楼建成不久,光焘奉旨兼署云南巡抚,并署云南提督学院,更加注重选拔人才,不时拨冗考察馆舍书院,籍以网罗娄奎诸曜。一日来到经正书院,经山长介绍,本期学子里,惟石屏袁嘉谷最为拔萃,便马上招来袁氏,只见袁氏年方三十,器宇不凡,对答经济,切中时弊,光焘感到经国之才就在眼前,于是诸多勉励溢于言表,除弊变革之要尽然托出,当即保其参加明年全国科考,预期马到成功。袁氏听得热血沸腾,日后功课更揭一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袁嘉谷如期参加贡院会试,列二等第七名,二十七日入紫禁城保和殿再试,首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场《恒宽言: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袁氏想到家乡父老的殷切期待,总督光焘的无私教诲,万丈豪情涌于笔下,深刻阐述了富国图强之主张,立论精辟,文采斐然,书法工雅,张之洞等阅卷大臣赞口不绝,一致取其为一等第一名,即经济特科状元。消息传来,四方轰动,此乃云南开天辟地之大事,魏光焘感概万千,本督慧眼有识,为国求得贤才,为激励三迤士子,饱含深情地亲笔题写了“大魁天下”,王炽当即出资治匾,高高悬挂在“聚奎楼”上。

自此,聚奎楼又被称之“状元楼”。近百年来,一直矗立在昆明金汁河畔,矗立在云贵人们心间。一九九九年,袁嘉谷的家乡石屏,按照聚奎楼原貌,仿制了一座“状元楼”。二零零九年,昆明市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位,将聚奎楼改建“为国求贤”牌坊,在距牌坊二百米处(今拓东路)新建了一座更大规模的聚奎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57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