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遗址,位于刘家店镇丫髻山上,东至北髻山村,南至前髻山村,西、北至丫髻山林场。

碧霞元君祠

丫髻山因双峰耸峙,状若古代少女丫髻而得名。早在唐朝初年即有道人在山上结庐修练,兴于元,盛于明清。明世宗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多次驾临丫髻山,并题辞赋诗。数百年间,山上山下建有数十座庙宇,斗姆宫、碧霞元君祠、玉皇阁、钟鼓楼、药王殿、碑林、巡山殿、回香亭、东岳庙、紫霄宫等,形成山上、山下、山中等三组规模宏大巍峨的建筑群,成为“京都名胜大观”。

鹤壁市浚县碧霞宫,你去祭拜过碧霞元君吗?

明代初年,碧霞宫在浚县浮丘山上得以修建。碧霞宫的修建使浚县庙会开始的时间由分散向正月集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碧霞宫所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浚县当地声名显赫,常常显灵,当地的群众经常前往膜拜,加以祭祀。虽然浮丘山上碧霞宫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由于古时交通并非像如今这样方便,当时的碧霞宫已经可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民众举行祭祀活动。

蒋虹泉在浚县担任知县期间,儿子病重,因祈祷,病情痊愈

据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碧霞元君行宫记》记载,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一个名叫蒋虹泉的进士前往浚县担任知县。他到任三年,其子蒋思孝也病了三年,遍寻名医,也不得治,已奄奄一息。蒋虹泉前往碧霞元君庙进行祈祷,希望儿子的病得以根除,在十天内其子之病果然痊愈。蒋虹泉对碧霞元君心生感恩,因而捐献其俸禄,把碧霞元君庙迁往浮丘山顶。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浚县当地的士绅对其提供帮助,最终建成了更为宏伟的碧霞宫。通过此事,碧霞元君的声名更为显赫。据传碧霞元君负责生育之事,可谓是“求子必应”,而在古时人们对于求子具有一定的“执念”,因此对碧霞元君供奉的百姓越来越多,甚至有许多人从外地慕名而至。

碧霞元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送子老奶,求子是最大祈愿

在浚县古庙会中,碧霞元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碧霞宫中主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当地人也称为“老奶奶”“送子老奶”。相传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祠在泰山建立以来,香火十分旺盛,到了明代的时候,碧霞元君想游历人间,多建几座行宫,造福更多人类。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就是当年碧霞元君选的行宫之一。

浚县以及周边的地区只有这样一座碧霞宫供奉有碧霞元君,周边的民众如果想要向碧霞元君进行一定的祭祀活动,都会前往浮丘山上的碧霞宫。实质上,浚县及周边民众对于碧霞元君的信奉,已经形成了碧霞元君信仰圈,他们信奉碧霞元君可以对其求子等愿望加以满足,并且这种祈愿以及祈愿的灵验,在浚县以及周边地区口口相传,致使碧霞元君信仰加以传播和发展。

碧霞宫坐落在浮丘山上,它规模较大,占地有一万多平方米,其坐北朝南,并且在碧霞宫内有着诸多建筑,有戏楼、山门、二门、正殿、寝楼等,这些建筑都具有宗教特色。碧霞宫修建后,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前来祭祀,最主要的祈愿便是求子。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 年)怀庆府知府严作霖《重修大伾山送子娘娘庙碑记》:

帝出乎震。震,东方也,泰岳主之。泰岳有神曰娘娘,然不知其所出也。或谓送子娘娘是也,司人间婴育,含灵吐异,恩泽遍于天下,古今之祀典最为钜然。……浚治城东有山曰大伾,即《禹贡》所载,山之中迤南有庙一盈,即泰岳之尊神娘娘也。

每当浚县古庙会开始后,就会有许多怀有求子心愿的人前来膜拜,这些人有的是不孕的妇女,有的则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她们大多是替子女来的,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结婚几年一直没能怀孕,从而来求助神灵的帮助。庙会中求子习俗也有着一定的仪式,求子的人前往浮丘山上的碧霞元宫,手里拿着香火,进来之后先把香火插到香炉内供上,再向“老奶奶”磕头许下自己的愿望,这时候专门在碧霞宫内负责的人员会给求子的人奉上“泥咕咕”,求子的人会把“泥咕咕”装进自己的口袋内,往出走的时候不可以回头看,要不然孩子便会被收回。回到家后把求来的“泥咕咕”放到渴望怀孕的人的枕头下。

泥咕咕——求子仪式中用到的器具

在碧霞元君行宫求子仪式中用到的“泥咕咕”,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泥制品,造型为燕子,体现着鸟俗信仰,象征着对鸟的崇拜。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人们没法长寿,且对于很多疾病束手无策,新出生的孩子死亡率也很高,所以人们对于鸟类这种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的动物非常向往。

浚县古庙会中“泥咕咕”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期:据说当年瓦岗军起义时,有位叫做杨玘的大将,为了纪念在战乱中死去的战友,在大伾山脚下休息时,他带领战士用泥土捏制了各种造型的泥塑,并且在上面留了孔,用嘴吹孔的时候便能发出“咕咕”的响声。浚县古庙会中的求子习俗与鸟俗信仰文化,即生殖崇拜是相关的。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河北秦皇岛碧霞宫举办恭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圣诞活动

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河北讯(公益记录者 李东杨)2018年6月1日,农历四月十八,河北秦皇岛碧霞宫举办了恭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圣诞活动。祈愿碧霞元君福绥海宇,恩泽人间,保国清平,佑民安康,为众生祈福,消灾延寿,求福求财,解灾度恶。

据了解,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居天妃宫,道教尊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等。因坐镇泰山,又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的形象多为“云肩羽衣,锦绣霞裙,登云珠履,百宝翠冠,手持如意。”道教经典记载,碧霞元君“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庇佑众生,灵应九州”。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碧霞元君更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

泰山故事汇|“玉女下凡游泰山,灵光常绕碧霞宫”泰山诗歌中的碧霞元君

■编辑:宋凯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泰山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有吟咏泰山的,有抒发情怀的,也有不少关于神仙的诗歌。其中,写碧霞元君的诗词不少,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告诉记者,历代诗人在诗作中或对其源起、演变,或对其民风、民俗的描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这一信仰的状况,是研究碧霞元君难得的重要史料。

汉唐宋诗:仙人玉女遨游青山白云间

周郢告诉记者,关于碧霞元君信仰的源起,明以前史籍记载寥寥。而泰山诗作中,间有涉及。诗作中最早设计碧霞元君的是汉末曹操所作《气出倡三首》,其一中写道:“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骖驾六龙饮玉浆。”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曹植的《远游篇》,也出现泰山玉女形象:“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曹氏父子笔下的泰山玉女,都是一位遨游于碧山白云之间,含情凝睇、顾盼生情的窈窕淑女,充满着道家色彩,远非后来护国祐民的泰山奶奶。”周郢表示,到了唐代,李白《游泰山》诗中,继承了曹操这一笔触。“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这说明当时人们信仰的泰山玉女并非一人,而是以“组合”形式出现。宋人李谔《重修王母瑶池记 》中所云“昔者黄帝建观于是,名曰岱岳。尝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昆仑真人”,可能是这一传说的遗存。

宋代是碧霞元君信仰的确立期,以宋真宗在岱顶刻立玉女像为标志,玉女作为泰山女神初步定型。但宋人心目中的泰山玉女,仍与后世形象不同。许多诗人诗作中都出现咏池之句,如晁补之《谒岱祠纪事》:“又怪玉女井,高绝仍由渊。”说明当时对玉女的祭祀活动,多是围绕岱顶仙池而进行。

元明诗:玉女成元君碧霞入诗中

元明时期,泰山玉女升格成碧霞元君,诗歌中的形象也随之神圣化,许多诗人将其作为圣母加以礼赞。

周郢告诉记者,岱顶之上的玉女祠,入元以后,其祠名开始较多出现在泰山诗中,如元好问《游泰山》“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王旭《登泰山歌》:“夜宿玉女祠,天低寒气生。”这也说明经过道士张志纯的复建,玉女祠在泰山神祠中的地位日趋凸显,终于进入诗人的视野。

元明之际,泰山玉女开始有了“碧霞元君”的神号,这一泰山信仰的重要变化,被诸家采入诗篇之中。明初宋濂《登岱》诗云:“象纬平临青帝观,灵光长绕碧霞宫。”这是泰山诗中首次出现“碧霞”之名。自明代中叶开始,泰山诗中开始陆续出现了咏赞碧霞元君的内容,如嘉靖朝刘应时《题碧霞宫》:“赤城霞护蕊珠宫,天遗真君坐此中。玉帛日能来万国,云雷时复散千峰。”这些元君诗词,除了记录了当时民间对于碧霞崇祀之盛,也说明了元君信仰已逐渐影响到文士阶层,取得了他们的部分认同。

周郢介绍,明代的一些的碧霞信仰的制度与风俗,像是香税、香社等,也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像是章拯的《登岳书感》之“监司尽括金钱施,流俗争趋玉女祠”,陶元宜的《泰山绝顶》“自是神人同爱国,岁输百万佐升平”。这些诗作或是记载香税司掌于官府,或是记叙妇女结香社的俚俗,都能够佐证史事。

清代诗:文笔间作出社会风俗画

碧霞元君信仰进入清代,由民间信仰升格为国家祭祀,清代诗人也用诗作记录了这一变化。周郢告诉记者,清代的碧霞元君信仰,经过一番激烈论争,最终由民间信仰升格为国家祭祀,而这一过程,在清人诗中有明确体现。

“清初提倡理学,大多理学名臣对民间文化采取激烈排斥态度,对碧霞元君也不例外,如顺治朝官员叶先登称:‘尝考古今图经所载,七十二君封禅之策与金箧玉简之藏,未见所谓碧霞元君者也。’对神的来路表示质疑。”周郢说,随着清廷统治的巩固,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逐步认可了碧霞元君信仰。以康熙帝登岱致礼碧霞宫,赐匾“坤元叶应”为标志,昭示了清廷对元君崇祀的认同。清代诗人的咏元君诗中,也渐渐改变,几乎全部变成对女神的礼赞。这一时期的诗坛名家,不仅首肯了对碧霞元君的崇祀,他们本身也成了碧霞元君信众中的一员。

清代乾隆帝下诏废止香税,有力地促进了泰山进香活动的发展,在当时人的泰山诗文中,有不少关于香社盛况的传神描摹。张永铨《山左竹枝词》:“士女齐驱拥道旁,鸣钲击鼓列成行。胸悬朱匣描金就,尽说朝山进瓣香。”纪迈宜《泰安进香词二十七首》其四:“夜深号佛买长香,上下林峦列炬光。将到红门声更沸,东西路合岱宗坊。”这些诗歌,就像是一幅幅社会风俗画,细致传神地展示了结社进香、黄旗标识、登顶礼庙、爇香捐施、勒石题名的种种场景。

图片由泰山文化研究学者周郢提供

文字: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728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