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中国万里长城

金王朝为女真族所建立。女真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世居松花江流域、长白山区,处于契丹贵族所建的辽王朝统治下、骑技射艺俱佳的马上民族。公元11世纪初叶,女真族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女真族各部。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英雄领袖完颜阿骨打1114年统领女真兵反辽得胜,1115年元旦在黑龙江省阿城称帝建立金王朝,定都阿城曰上京会宁府。

完颜阿骨打史称金太祖,指挥八年反辽战争死去,其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成了反辽遗业,1125年2月,灭亡了辽王朝,尽占辽王朝河北白沟以北,西至山西以东领地。继之,金太宗于1125年10月,发动南攻赵宋战争,攻陷汴京(河南开封),1127年4月,押送俘获的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至金国五国城(黑龙江舒兰)监禁,灭亡了北宋王朝。赵构在临安(浙江杭州)重建南宋王朝,赵构史称宋高宗。

中国万里长城

金与南宋再经15年交战,宋高宗赵构与金三世熙宗完颜亶终在1142年2月,签订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王朝称臣,贡岁币25万两白银,25万匹绢,划定东以淮河为界,西至陕西大散关以东的金王朝领地,双方停战和好。至此金王朝由割据中国北部边陲的女真族小邦国,成为统一北中国的大金帝国。金国极盛时,其疆域北与东至今外兴安岭和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过积石(今青海省贵德县)与西夏接壤,南达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东临东海。

金熙宗(1135年—1149年)当政中期,在金王朝北部从东到西的边境线上,鞑靼部族崛起,成金廷大敌。鞑靼部族是金朝人对金国北部的阻卜、鞑靼、合底忻、山只昆、塔塔儿、翁吉剌等前蒙古小部族的总称,人数众多,其中仅塔塔儿一部就有7万之多,他们个个凶猛强悍,“以好动刀子驰名”。他们也是骑技射艺都很高超的马上民族,生性野蛮,以草原为家,游牧为业,在部族内时时互相吞并厮杀,对外则大抢大掠无休止,其主攻目标正是地处他们南边的金国。

金熙宗当朝时,鞑靼已构成金国北部严重边患。金世宗完颜雍通过对鞑靼诸部的精细观察,结合过往反击鞑靼攻金失败的经验教训,认定鞑靼部族居住地荒凉贫瘠,取之无用,其人野蛮也不可用。金世宗施用了特异剿杀进攻战——减丁战。即每隔一两年,或三五年不等,指派强将带领金兵深入鞑靼腹地,专杀鞑靼男性青壮年,使其不能为南下侵金补充壮丁,时人谓之“减丁”。然后再在金军退兵的路上,顺道抓捕众多的鞑靼男孩子,带回金国,贱卖给中原富有人家当奴仆。这种剿杀掳奴战策,初始能够使鞑靼减少兵源,减弱侵掠金国攻势,终不能永久解除北部边患,反倒激起鞑靼人的更大仇恨,其收效愈来愈小。于是金世宗改变减丁战,借鉴中国历史上传统的防范北方强敌入侵成功策。修建了东起嫩江,西到河套西曲之北,长达万里的规模宏达的国防工程——金长城。金长城亦称为金边墙或金界壕。前后修建了五十余年,形成北、中、南三条长城边堡主干线。

第一道界壕顺犍河(额尔古纳河右岸支流根河)向西,在龙驹河(克鲁伦河,流经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和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注入呼伦湖)与斡里札河(乌勒吉河,流经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境内)之间平行延伸,抵近肯特山。第二道边堡横亘在外兴安岭以及阴山北部,中间不相接。第三道长城连接金东北路和西北路,是最长的一条界壕。金长城多建造于开阔平坦的草原或起伏舒缓的山地,适宜军队驻牧防守。相当一段时期能够有效地防御西北方向来敌的冲击。但是到了金宣宗时代,已无法抵御蒙古部的铁骑,金长城于是逐渐放弃不用。

金国在边堡界壕内金国一侧,大量迁徒各族民众来此种田屯戍,建立起军民合力防敌保边疆的军事体系。新迁徒来的各族屯戍户,金廷官府拨给可耕地耕种,或令其开垦荒地,粮食不足,官给补助。所有的屯戍户民皆入住“公房”,即官府“营屋以驻屯军”。平时耕地,战时为兵抗敌。农闲时习练骑射武功,考试或比武优异者给予奖赏。屯戍兵皆有俸钱,士兵“月给钱十贯,绢一匹”。因地处北部边陲冬季寒冷,屯戍兵以带毛羊皮为军装。金世宗还特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接近鞑靼居地的前沿地区,于抚州(内蒙古集宁)、桓州(内蒙古正蓝旗西北)两处军镇,设置金朝西北路东、西招讨使司,指派金廷女真名将专责统领边堡界壕驻军,或各处散在屯戍兵,严防鞑靼部族南下侵掠。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鞑靼诸部族建立蒙古国前,多次顶住了鞑靼部族南下侵掠,保卫金廷北疆稳定。

金世宗后继的几代王朝集其全力,继续修建或维护边堡界壕,金王朝修筑边堡界壕有效地延缓了蒙古国灭亡金王朝的历史进程。

万里长城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 中国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军事工程,其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15个省市自治区,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历代长城

万里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后晋放弃燕云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因而实际修复长城的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见的大多数残存。

春秋战国

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齐长城是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公里。

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始,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和垦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记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汉长城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东汉亦筑长城,但规模较小。

英国一名探险家在蒙古境内戈壁沙漠深处发现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经考察和研究,该段长城遗址很有可能始建于汉代,其后经过数次修复和续建,实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北朝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

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时间里,大修长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齐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东至于海”。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车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今山西朔县西南)而东至于坞纥戍(今山西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里”。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齐诏司空斛掉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齐天统元年(565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目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湖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今北京市通州区有北齐土长城遗址,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长城,东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隋长城

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前后动用了128万人,607年在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

隋文帝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炀帝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隋朝的建筑工事多见于史料,建筑工期短,至今少见其地面遗存。

张说长城

唐朝并没有修筑长城的说法,即便在后突厥武功最为强盛的默啜可汗(691年—716年在位)时期,武则天也不曾筑过长城。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张说在妫州(今河北张家口)以北所筑的一小段长城,这段长城的全长度皆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其规模比隋长城小得多,具体筑城时间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张说卒年)之间的某年。张说所筑的长城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并无记载,仅载于《新唐书》的地理志和《全唐文》。这段长城可能是为了防御契丹、奚族或后突厥而建,但唐朝对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军镇,自公元720年后,也未曾有过后突厥对唐朝边境入侵的记载。

公受命处此,声振殊俗,于是堑山泽,起亭障,塞鸡鸣之扼,守阜陵之冲,遮大厦之路,距卢龙之口,延袤千里,横绝一方。修塞之后,人到于今赖焉。《全唐文卷三百十二唐故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燕国文贞张公遗爱颂》

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筑。《新唐书卷三十九河北道妫州》

金长城

辽朝为防御高丽、女真。金朝为防御蒙古高原诸游牧部落,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长城

长城的金山岭段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

山西、河北的内、外长城:位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认为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明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内、外两段长城在西边于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甯武县(有甯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南长城

南长城位于湘黔边界,又称苗疆长城,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北起湖南湘西凤凰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全长190公里。

长城构筑

单层式烽火台

构筑法则

长城的构筑,以“因地形,据险制塞”为基本法则。“因地形”,即指根据地形条件而构筑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有研究指出,秦长城甚至可以对应天上的星宿,长城可能还有除了防御匈奴外额外的功能。

“据险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此原则有利于防守,也可以节省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与构筑方法

长城的修筑从春秋到明后期,持续了两千多年。由于各个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面临的军事形势不同,历代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各处地理条件的差异,即使同一时代所修的长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历史时期和筑城技术的发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长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砌法、砖石混砌法,从横切面之观察更含三角学上的应用,特别在陡坡上的巩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长城沿线各地的地理条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长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解决。崔豹《古今注都邑》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则开山取石垒墙;在黄土地带,则取土夯筑;在沙漠,则用芦苇或柳条,加以层层铺沙修筑。此外,砌墙所用的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设有专门部门供应。

长城形制与体系

万里长城从来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由大量建筑组成的严密体系。统而言之,越到后期,长城体系就越完善、越严密,整体防御能力不断增强。长城体系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燧三部分组成,此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城墙与楼台又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分。

关隘

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设有关隘驻守。关隘一般建在狭窄的通道上,如两山之间的最窄处,山水之间的狭长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处。由于关隘于军事的重要意义,此处的长城有着更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门:城门是进出关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过梁,后来改用砖或石块砌成拱券形的门洞,称为“券门”。门洞内装有巨大的包铁木门,门外侧用巨钉嵌镶,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有的还装有机关。

城楼:城门上方筑有城楼,是重要的观察所、指挥所和战斗据点。城楼为三层以下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

著名关城

长城

虎山长城:明长城的东端起点。

山海关:山海关控制着由北京通往东北的要冲——辽西走廊,位于燕山东段与渤海之间的狭长地带,是明长城东部第一座关口,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的狭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于明代,为明长城最西端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玉门关:是连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

萧关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境内,也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区段上的名关。与武关、大散关、函谷关并称为关中四关,处于六盘山、米仓山、陇山交界地带,丝绸之路南段重镇。地理位置东望长安、西控凉州、北接河套,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为其中“西三镇”(嘉峪关、萧关、怀远)指挥使驻地。自秦代以来,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唐太宗先后巡视此地,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就是死于六盘山萧关附近。萧关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更是双方相互争夺的要塞。萧关古城经明代扩建后有三重城墙,周围大小堡寨上百座。后遭到巨大破坏,仅存部分城墙。

阳关

雁门关:雁门关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门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

水关

黄崖关

八达岭

居庸关

慕田峪长城

金山岭长城

司马台长城

大境门

宁夏古长城

紫荆关

古北口

烽燧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汉简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在50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公里,最远的不超过5公里。“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其他附属设施

长城体系除了作为情报传递系统的烽燧以外,还建立了以城障等设施构成的纵深防御配置。秦汉时各种设施得到完善,并且在长城内外设置了屯戍城作为屯驻重兵之所,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在城墙、城堡的外侧,还有特意设置的障碍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长城一带,广植榆树以阻挡匈奴骑兵,人称榆关。北齐时在长城内侧设戍,险要之处置州镇,筑扎军队,形成前沿的线状布防。

意义

军事意义

万里长城既是防御前线,也是反击的前进基地。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即使攻破长城一段,也会被包围阻断,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但是仅仅依靠长城的防御并不能阻止有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北虏事迹》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义

八达岭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存在,对古代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而在近代,中国人以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人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抵御入侵。

中国七大奇观:万里长城、兵马俑均榜上有名 中国万里长城

  我国有不少美景,在国内知名度不大,却在国外走红。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各朝各代留下了很多建筑,这些建筑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你知道中国七大奇观是哪七个?今天小编便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七大奇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七大奇观

1、万里长城

  所在地区:中国北方

  万里长城,国内最佳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不仅是我们国家的七大奇观,也是世界上的七大古建筑奇观。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最开始建立的时间是西周时期,它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后来每一个朝代都会加以修缮,形成了今天这个规模庞大的古建筑体。

2、兵马俑

  所在地区: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我们都知道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它们的规模是十分的庞大的,这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的一个陵园,耗时38年才得以建成,现在已经挖掘了3个坑,它们呈现的是品字形的排列方式。

3、悬空寺

  所在地区:山西浑源县

  悬空寺,这是在恒山上面修建的寺庙,它修建的时间是北魏时期,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座寺庙修建在寻崖峭壁之上,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峭壁之上修建建筑也是一件非常难得工程,而古人却能在上面修建这样一个寺庙,并且直到今天还保存完好。

4、乐山大佛

  所在地区:四川省乐山市

  乐山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这座大佛是在唐朝年间开凿的,并且一共花费了90年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佛教盛行的一个朝代,所以很多的寺庙和佛像雕塑都是在这个朝代修建的。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5、武当山

  所在地区: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

  武当山,这是我们国家著名的道教名山,也是我们国家知名的旅游热门地之一,每一年来这里的游客非常多,很多都是来这里参加祭拜活动的,当然这里的山势险峻,自然景观也非常的壮观。

6、石宝寨

  所在地区: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

  石宝寨,这个名字的由来和神话故事有关,在靠近江边的地方,有一颗巨大的石头高高耸立,大家都认为这是女娲补天时遗漏下的石头,所以就称之为“石宝”,这个名字因此而来。

7、紫禁城

  所在地区:北京

  紫禁城,也就是北京故宫。这是我们国家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在古代它主要是皇子和妃嫔们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这个宫殿表现出我们国家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很多建筑理念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16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