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一中商圈

亦称一中街商圈、台中一中商圈。位于台中市北区,范围包含三民路、一中街、太平路、育才街与育才南街、北路。近十年快速崛起,成为中部高中生聚集处,典型的大型学生商圈。2006年据国立中兴大学调查,获选为台中市最受欢迎的商圈。

一中商圈

泉州: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原标题: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分时段封闭还是全封闭尚未确定,具体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调整中

中山中路今年将试水步行街,这一消息昨日报道之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改造之后该路段是否会全封闭?对周边交通将带来什么影响?商业业态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所谓步行街,并不是简单一封了事,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影响,把工作做细做足后,才能正式推行。”泉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表示,对于步行化之后周边道路交通功能的影响和变化,已委托专业团体,进行细化研究,总体冲击影响应该不大。同时将把泮宫、府文庙等文化符号带入步行街业态,形成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四位一体”的商圈。

路边老绸缎庄为民国时期建造

【初步方案】

试水步行街两种方式二选一

今年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古城要做好“留”的文章,抓好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作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泉州中山路分为中山南路、中山中山、中山北路。此次改造的路段为中山中路涂门街至打锡街段,总长约240米。

记者从泉州市古城办获悉,在综合考虑原住民的交通出行、道路复杂程度、背街小巷历史文化底蕴等多种因素,经过专家论证、群策群力后,泉州将于2017年启动中山中路(涂门街至打锡街段)步行化改造项目,项目属于古城保护发展“六大工程”中的“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之一。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制定方案,并且已经召开两次专家评审论证会,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出炉,正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优化。

根据方案,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项目,改造的路段为中山中路涂门街至打锡街段,总长约240米,改造将充分考虑减少对居民和商家的影响。改造方式可分两种:

★方式一:24小时全封闭

全天候24小时,禁止一切车辆(包括自行车、电动车)驶入中山路中段。

★方式二:分时段封闭

根据每天以及周末期间的人流量、车流量情况,分时段对中山中路进行封闭,封闭期间一切车辆(包括自行车、电动车)禁止入内。

至于采取何种方式实行步行街措施,目前相关部门仍在进一步协商、考虑之中。同时,今年有关部门将以金鱼巷微改造、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为古城街巷改造的突破口,从中充分挖掘培育古城业态,发挥引导示范效应,活化古城业态。引导植入泉州特色小吃、伴手礼等相关业态,游客们可先游览府文庙、泮宫,后转到中山中路步行街,一路边逛边吃边感受骑楼特色建筑,然后再沿着金鱼巷深入,到背街小巷参观名人故居、闽南古大厝,以及泉州水系八卦沟。

原标题: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金鱼巷将微改造

【现场走访】

240米步行往返全体验

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山路,是泉州近现代商住建筑的典型代表,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

沿街骑楼连排绿树成荫

在中山中路与打锡街红绿灯十字路口,朝着涂门街方向行走,就是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路段。记者一路边走边看边体验,仅五六分钟即可走完。

改造路段两侧,红砖骑楼连排。这些骑楼历史悠久,大多是底层商店,楼上住房,沿街设置连续骑楼走廊,屋顶有葫芦形“儿女墙”围护。

“夏天逛街也不会觉得热。”沿街一商铺老板说,改造路段两侧的绿树种植密集,夏天绿树成荫,不仅不会晒到太阳,还会感觉到丝丝凉意,很适合逛街。

这段240米的街道上,一侧是金鱼巷的巷口,另一侧是通往泮宫、府文庙的入口。街道两侧商店林立,多数商店以卖服装为主,也不乏泉州小吃、手工艺品商店。

泮宫是中山路一道靓丽景观

古城文脉紧邻改造路段

沿途走来,泉州府文庙泮宫门楼很是醒目。泮宫是“国保”泉州府文庙的附属建筑,是许多老泉州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从泮宫门进去,就是泉州府文庙。作为猴年央视春晚的东部分会场,泉州府文庙成了不少外地游客来泉州的选择。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的府文庙,是泉州教育文化的象征,也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文庙里传来的南音,更是让人如痴如醉。

文庙里,后人为明朝泉州状元庄际昌和著名理学家蔡清建立的祠堂,也可在此寻到。

老绸缎店铺西式建筑吸睛

靠近涂门街段路口,一栋三层楼高、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搭建的西式建筑,也是经过此路段的人不会错过的风景。大门石柱上刻着“黄同益绸缎纱庄”,据目前的租户介绍,该栋建筑为民国时期建造,房子的主人据说是当时泉州有名的财主,耗费巨资从德国购买建筑材料,同时融合了闽南特色,是当时泉州有名的绸缎店铺。目前,这栋楼的外墙虽已斑驳,但是建筑质量仍让人称道。

到了金鱼巷巷口,连着几家店铺售卖泉州特色小吃,如泉州元宵圆、土笋冻、菜头酸等,同时还有不少泉州特色伴手礼。

原标题: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代表委员】

引进民俗文化 游客可看可玩可体验

●市人大代表 姚良铸

“我之前曾专程去过厦门的中山街、成都的宽窄巷及杭州的步行街,他们都做得很成功。如今,中山中路将进行步行化改造,我很是期待。”泉州市人大代表姚良铸说。

姚良铸建议,中山中路步行化,就是要让它成为游客和市民晚上爱去的地方。成为步行街需要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具备比较好的商业环境,二是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三是对商业进行一定的规划,比如引进一些民间、民俗的东西,让游客可看、可玩,又可体验。

至于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后如何缓解交通上的压力,我认为在中山路南北走向对车辆限行的基础上,横向连接中山路的道路可向车辆开放,甚至可以打通新华路、温陵路等。

建筑上精美的雕刻

以人为本 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

●市政协委员 魏文枢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中山中路进行步行街改造是件好事。”泉州市政协委员魏文枢认为,对古城老街区的改造,要从人的角度入手,改造后,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影响不要太大。

他建议,改造启动之前,对拟步行化道路周边的交通网络,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制订出切实合理的交通分流方案,“交通规划要先行,停车场要先行,才能延续原有商业的业态和氛围”。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魏文枢说,中山路已成为泉州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中山中路附近的府文庙,空间大,可以作为步行化的缓冲区域,这一段实行步行街改造,相对还是比较可行的。”

【部门反馈】

市古城办:步行街不是一刀切 方案正在优化调整

“具体实施方案还在进一步优化调整之中,应该很快会和大家见面。”泉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泉州市古城办主任李伯群介绍说。

他分析,去年“五一”西街试行步行街时,已考虑到附近居民出行生活问题,此次选取中山中路中段试水步行街,事先经过充分调查,这一段的业态纯商业,居住生活的人并不多,“庄府巷至涂门街没有大的分叉路口,只有金鱼巷、泮宫口,也不通车”。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一带商业氛围不冷不热。“希望通过步行街的基础设施改造、景观文化提升,进一步带动中段商业氛围的营造和业态水平的提升。”同时把泮宫、府文庙等文化符号带入步行街业态,形成一个集文化、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商圈。

他表示,步行化不是简单“一刀切”,有多种封闭方式,“比如分时段封闭,或周一至周五,或晚上8点多,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适时变动”。中山中路步行化将做成一个示范段,如果效果好,将进一步推广。

原标题: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一些早期的店招牌还保留着

市旅游局:引入相关业态和项目 做好旅游营销

“严格意义上的步行街,要满足车辆不通行、旅游业态完善、有供市民游客休憩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泉州市旅游局局长张锡坤认为,去年西街试行步行街只是禁止汽车通行,不符合步行街的概念。

在张锡坤看来,中山中路试行步行街是一大跨越,希望试点成功后能进一步推广。“国内知名步行街大部分集聚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为一体,但目前中山路尚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他说,待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方案确定后,旅游部门将适时引入相关业态,具体包括引入泉州特色小吃美食商品、特色海丝文创产品、特别适合青年和儿童的DIY体验产品,以及其他的旅游工艺品。

步行化改造中,泉州市旅游局除了将指导引入相关业态和项目招商,还将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包括与旅行社对接等,把中山中路步行街纳入旅行社的线路大力推介。

鲤城区政府:先易后难先小后大 配备更新基础设施

“步行街是发展古城旅游这一命题中应有之义。”鲤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吴碧林说,放眼国内,几乎每座旅游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有的步行街名声在外,甚至比城市本身还出名,然而泉州至今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

“进行步行化改造,市区中山路是目前相对成熟且能最快启动改造的一条街,但采取何种方式实行步行街措施仍在探讨中。”吴碧林说,步行化改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遵循“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

吴碧林表示,待方案确定后,鲤城区政府将协同配合,组织协调街道和社会的工作人员参与,“具体包括旅游基础设施设置和更新,以及步行化改造后的规范管理”。

原标题:中山中路不是一封了之 步行街打造“四位一体”商圈

沿街两侧骑楼连排

鲤城交警大队:电动车公交需绕行 高峰期交通有影响

鲤城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山路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禁止小汽车通行,通行的主要是电动车和自行车。改成步行街对中山路周边交通有影响,但是不会很大。

改造成步行街后,电动车要经过中山路,有两条绕行的线路,一条是濠沟公式-庄府巷-中山路,另一条是沿百源路-打锡街绕行,绕行距离不长。主要受影响的还是公交车,目前中山路有几条公交线路可以通行,届时公交车需要改线绕行,会增加打锡街、百源路、濠沟公式等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时期,周末、节假日等。“在平峰期,影响不会很大,到高峰期,就会有影响。”该负责人说。

中山路改造成步行街后,商户与市民的电动车无法进入,只能停在附近的停车场,据交警介绍,在该路段周围,有府文庙和丰源停车场(旧人民医院)两个较大的停车场可供停车,市民可以将车停放在停车场内再步行进入中山路。

中华文化圈的圣城之一:商丘“汤都南亳”

中华文化圈的圣城之一:商丘“汤都南亳”

文/图 本报记者 白 鹏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位于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的商汤庙,是一处为纪念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所建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为18米高的高台——汤王台。商汤庙2011年被批准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8月,南亳村上榜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 本报记者 白鹏 摄

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开始形成于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的中国一般指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商代中国。

“商朝第一都”——商丘“汤都南亳”,是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世界名城。商丘,有资格作为“中华文化圈”的圣城之一。

充分认识商丘“汤都南亳”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化圈的重要地位,将丰富商丘古都文化和“中国圣人文化圈”的人文内涵,有利于早日把商丘古城建成“国际旅游城”。

一、“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商代商丘

中华文化圈,又称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等,为世界五大文化圈的概念之一。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来说,学术界基本上一致公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起源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即: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和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亦指中国以及历史上曾受中国皇帝册封或曾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或民族。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开始形成于约4000年前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世界文明古国一般是指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古印度这几个人类文明最大且最早的国家或地区,有时也包括古希腊、古玛雅。

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历史学家认为,古文明之初,先发生于山岳,然后扩展到河域。文明古国的社会制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采用奴隶制,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中国在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以前采用分封制和井田制。

这些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其他文明古国都断代了,除中国外前面都加一个“古”字。中华文明,四五千年以来传承至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的中国一般指夏商周三代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商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一带,其始祖名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从契至汤,历14代。夏朝建立后,商先公是夏的臣属,随着商族势力的日益强大,渐有问鼎之心。商先公们在夏的周边地带不断迁徙,寻求发展的机缘,并欲取夏而代之。

商契的十三世孙成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子姓,原名履,字汤),励精图治带领商部落更加强大,历经十一场大战而灭夏兴商,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王朝,并将都城建在“亳”。

二、汤都南亳,“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世界名城

“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与“京”同义,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圣地。古代称“亳”的地方很多,后人根据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称为“南亳”。

商都南亳,雄踞睢水之滨,东望芒砀山,北濒孟潴泽,襟喉关陕,控扼淮海,堪称华夏千年一代名都。史书所载,商族兴起于黄河下游一带,其始祖名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赐姓子氏。从契至汤,共14代。夏朝建立后,商先公是夏的臣属,随着商族势力的日益强大,渐有问鼎之心。商先公们在夏的周边地带不断迁徙,寻求发展的机缘,并欲取夏而代之。《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的就是商族播迁的移民史。史家对八迁的地点多有争论,但在“汤始居亳”问题上却取得了共识。

张善余所著《中国人口地理》中,把商丘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发祥地。“截至1949年为止,中国主要城市的发祥时期为,先秦:商丘、安阳、郑州、淄博、曲阜、滕州、咸阳、西安、邯郸、北京……”

商丘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发祥地。由于商丘是“三商之源”——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业的发源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

作为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丘“汤都南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都市,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世界名城。商丘,有资格作为“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圣城之一。

三、商都南亳,具有世界意义的商丘古都文化的核心

今年8月,我市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上榜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南亳村,位于睢阳区东南20余公里、坞墙镇西4公里,原名桑庄村,2007年由商丘市地名办更名为南亳村。

《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即葛伯国,在今商丘市宁陵县境内,可知汤所居之亳非它,而是商丘一带。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写到:“夏桀战败逃走。汤灭夏,正式建立商朝,都于亳(河南商丘)。”

“汤始居亳”的所在地当在今商丘。唐李泰撰《括地志》时说得更加具体:“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所都也。”汉唐谷熟县治为今谷熟镇,原属商丘县,1951年后划归谷熟县,1954年谷熟县制撤销后并入虞城县。一般认为,南亳在今睢阳区坞墙镇与高辛镇一带。今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在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处,其方位与里程均与史乘所载南亳地望相合。

《商丘县志》中记载:“(南亳)地望在本县(商丘古城)东南宋集、坞墙、冯桥一带,这里有大面积的先商文化遗迹。”商丘古城东南37公里睢阳区宋集镇半塔寺村北有半塔遗址,睢阳区坞墙集东街路北有谷子坑遗址(坞墙遗址)。上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二队曾在此发掘,出土有绳文、方格纹、蓝条纹陶器,如鼎、鬲、罐、杯等,还有原始社会的房基灰坑。半塔、谷子坑遗址同属龙山文化遗址,都有大量的先商文化遗迹。

“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后人根据所在地域方位,把商丘之亳称为“南亳”。2015年12月,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形成的共识中已经认定:“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这里是商汤都亳所在地。”2015年12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和古都学专家实地考察商丘南亳村汤王台,认可此处附近为“商汤都亳”的南亳故地。商丘南亳,是商汤都亳所在地,也即“商朝第一都”,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世界名城。

南亳村北原为汤王庙旧址,明清以前就已经存在。南亳村村民、人称“文化愚公”的谢信民自1996年开始,卖掉了苦心经营的几家工厂,花完了多年辛苦经商的积蓄,投资数百万元在汤王庙旧址上建起了一座高台仿汉建筑——汤王台,初步形成了纪念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所建的建筑群——商汤庙。商汤庙2011年被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亳村附近为“商汤都亳”的南亳故地,符合多部史籍记载。商汤庙还有很多后续工程要做,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及有识之士能共同把商汤庙建成商丘的一处文化景点。依托商汤庙与汤王台,睢阳区坞墙镇南亳村将打造国内一流的“商汤文化园”,

“到2019年‘十一’前,把商丘古城建成国际旅游城并向世人开放”这是睢阳区委领导在睢阳区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上提出的奋斗目标。五千年不断脉并有五百余年重建史的商丘古城,堪称中国古城池建城史的天然博物馆。

“商朝第一都”南亳,是商丘古城和具有世界意义的商丘古都文化的核心。充分认识商丘“汤都南亳”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化圈的重要地位,将丰富商丘古都文化和“中国圣人文化圈”的人文内涵,有利于早日把商丘古城建成“国际旅游城”。

九宫庙商圈将建设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

原标题:

大渡口九宫庙商圈板块

全力建设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

按照“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大渡口区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主动顺应现代产业和特色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在九宫庙商圈板块布局“一轴两圈多点”,即打造商业商务慢行轴,做精北端商业圈、做强南端商务圈,支持引导业主错位发展多点发力,推动板块走产商融合的创新道路。

按照布局,九宫庙商圈管委会精心策划,抓新业态,做大特色产业,提供细致服务,全力打造特色体验式商圈,努力把板块建设为体验消费聚集区和现代产业示范区,进而建成主城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

九宫庙商圈

精心策划 提升商圈形象

前段时间以来,大渡口区九宫庙商圈周边道路出现了大变化。湖榕路、翠园路、翠华街、翠云街部分路段从原本的单行道改为了双向通行,湖榕路部分路段实行了拓宽改造。

部分路段单向改双向

过去驾车群众普遍反映“进得去、出不来”的商圈道路已完成优化,赢得了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广泛称赞。不仅是通过交通上的优化改造,九宫庙商圈板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精心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求带给广大群众更好的消费体验。

目前,板块正着手实施步行街“北提质南扩容”工程,将改造现有步行街景观,完善休闲座椅、垃圾箱、路灯等市政设施,提升商圈整体品质。

九宫庙商圈

“大渡口的商圈和其他主城商圈相比虽小,但是如何做到小而精,却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九宫庙商圈板块解放思想,从“精”字入手,精心规划、精心落实,高质量编制发展规划,高品质推动板块建设。

围绕空间布局、功能完善、形象呈现等主要内容,板块规划精细到了交通优化、品质提升、智慧商圈、宣传营销和特色街区运营策划5个专项方案。同时,通过实时把握商圈物业、土地等载体变化情况和产业发展新政策,板块将会同项目业主、职能部门动态调整项目库,不断优化业态布局。下一步,九宫庙商圈管委会将在商圈主要出入口和重要节点建设牌坊等标志性建筑物,打造多处景观小品,展示地域文化内涵,进一步活跃板块商业氛围。

贯彻新理念 狠抓新业态

对于许多老重庆人来说,大渡口近些年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曾经火花四溅的钢城,如今已是处处鸟语、绿茵满地。

大渡口公园

然而,这样的变化并不能满足大渡口。随着“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软件”提升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板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了,但就消费群体来看,年轻消费者的占比较小,商圈活力还不够。”商圈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九宫庙商圈板块清醒认识到当前存量消费不足、吸附力不强的现状,计划把专业服务、专业卖场、星级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和新零售等体验式消费作为扶持重点,整合行政、商务办公资源,打造主城西南部特色消费聚集区。

如今,九宫庙商圈板块尤其关注广大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注重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支持发展新业态,激发商业活力,释放消费潜力。

九宫庙商圈

今年,九宫庙商圈板块将引导商圈由传统零售消费场所向参与互动、情感共鸣的休闲体验中心转变。将聚焦艺术体育领域,引进艺术培训、健身运动、影院等业态;聚焦家庭消费领域,引进儿童剧场、亲子游戏等业态;聚焦军事体验领域,引进军事装备展体验、红色影视等业态,打造特色军事体验馆。

力争到2021年,引进新型业态商家100家以上,建成3个以上体验式消费中心、10个以上大型特色体验式消费项目,特色体验式商圈基本形成。

错位发展 做大特色产业

“惠台31条措施”、重庆惠台58条……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使重庆(大渡口)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的招商形势向好,目前已注册入驻企业29家,含台企18家。今年,产业园还将签约多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天安数码城

据悉,九宫庙商圈板块现有天安数码城、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台湾中小企业产业园、微企梦工场等园区注册入驻企业900余家,其中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占比超过80%。

微企梦工场

产业的持续聚集,得益于大渡口区的坚强领导,九宫庙商圈明确把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招商重点,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错位发展、有机衔接。

依托天安数码城等主要产业楼宇,九宫庙商圈切实担负起板块招商的主要责任,主动协调配合4个产业组、3个外驻点以及5个部门招商。同时,切实做大支柱产业规模,着力推动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提质升级,努力吸引具有原始研发创新能力机构落户,利用重钢大学生宿舍等老旧房屋建都市青年街区,力求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环保服务业基地,积极建设百亿级产业聚集区。

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

截至去年底,九宫庙商圈板块新增科技型企业24家,占全区年增总数的44.4%,总量达69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占全区年新认定总数的40%,总量达25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0个,占全区的43%。

细致服务 形成建设合力

如何进一步优化社会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服务,始终是九宫庙商圈板块的重要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精神,以及市、区关于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九宫庙商圈管委会构建起部门联手、政企联动、社会联合的商圈管理服务新机制,联合多个部门单位对板块内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常态化的跟踪服务。

多次召开企业和部门座谈会,认真听取对板块建设的意见,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并制定措施落实解决;开展项目现场办公,及时安排专人协助解决皖新传媒规划报建、万有广场权属登记、百安居卸货平台建设、天安数码城二期道路开口、香港城树木遮挡等问题;专题研究万有广场消防验收事宜等,为居然之家主城第5家店顺利签约入驻万有广场奠定了基础。

桩桩实事,落地有声。九宫庙商圈管委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提振了企业经营信心,形成了围绕中心、整体联动、互相配合的良好局面。

九宫庙商圈

当前,九宫庙商圈板块将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策划规划、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吸引集聚市场主体参与商圈建设和产业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

图片:义渡热爱客户端、大渡口发布

编辑:杨宇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704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