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子长县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

长子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的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秦汉年间,长子城一直为上党郡治,西汉置长子县。

子长县

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2007年9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世所罕见。

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风景名胜

羊头山

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长子县南部的色头镇与高平市、长治市上党区三县(市、区)交界处,距县城21公里。远望峰如羊头,塔形羊角,故名羊头山。

羊头山石窟羊头山石窟

站在山巅极目四望,羊头山美景尽收眼底。主峰二塔南面不远处,是羊头山最负胜名的石刻造像塔。整座石刻造像塔由三块巨石叠成,造型别致奇特,构思巧妙,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置一佛二菩萨,刀工粗犷,形象冼炼,意态古拙,属北魏风格。

相传炎帝当年就是在这里得嘉谷,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因此,山上有许多和炎帝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史书记载,这里曾经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农庙。还有神农坪、神农泉等遗迹。

发鸠山

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约 25公里处,由三座主峰组成,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发鸠山有着美丽的传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后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不周山”就是长子的发鸠山。

发鸠山还是神话“精卫填海”的发源地。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

精卫湖

精卫湖位于浊漳河南源,发鸠山东麓,长子县城西7.5公里处,据长治市30公里。

精卫湖西衔巍巍发鸠山,东接滔滔漳河水,湖光山色、碧水蓝天、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是避暑、垂钓、游玩、休闲、娱乐的极佳圣地,是上党的西湖,丹地的洞庭。

精卫湖与县城文庙、仙翁山树化石、崇庆寺白松坡景区为山西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景区。

仙翁山

仙翁山树化石森林公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长子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仙翁山上。

该保护区内分布有树化石群7处,现露出树化石90余棵。其分布范围之广,埋藏面积之大,蕴藏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原始状态保存之完好,在欧亚大陆首屈一指,在全世界也是难以见到的。

树化石的形成需要极其苛刻的地质条件,因此树化石非常珍贵。长子树化石的发现对于探讨古地质、古气候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处极难得的研究树化石之谜的实物资料宝库,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科学文化遗产。

法兴寺

法兴寺

法兴寺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寺庙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

法兴寺

法兴寺因旧址坐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

法兴寺

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尤以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久负盛名。

法兴寺

石舍利塔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

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燃灯塔中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的一座。塔身上的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在雍容祥和的妙相中洋溢着慈悲亲切的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法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庆寺

崇庆寺,位于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址规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

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卧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寺院南侧和东侧分置关帝殿、给孤长者殿及方丈禅院等。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为宋大中祥符九年兴建,原构依旧,殿内塑像亦是同时塑造。西配殿,虽经后人修葺,外观已为清式风格,而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是宋代原物。

殿内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大小比例与真人略同,肌肉丰润,骨骼健壮,衣褶婉转流畅,神态生动自然。

崇庆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寺

位于长子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小张村中。始创年代不详,专家初步判断,主体建筑建于五代时期,在国内十分罕见。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

东西神台上立着十八罗汉像。西南角上有一和尚像,传说是建庙老僧的包骨像。正殿顶棚绘有壁画,隐约可辨“喜鹊登梅”“麒麟献瑞”“龙凤呈祥”“百花争春”,其画风线条流畅,庄重典雅,神形兼备,技艺高超,画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宋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珍贵的历史价值。

碧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位于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与原委。

崔府君庙

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唐贞观七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

山西陵川崔府君庙

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其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自杀而死。

山西沁水崔府君庙

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域内。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嘉应侯”。

这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

河北邯郸崔府君庙

据《潞安府志》和现存各版长子县志以及庙内现存题铭记载,长子崔府君庙修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大观二年,此后历代屡有重修。原有山门、舞楼、献亭、大殿、寝宫等建筑,现仅存大殿,解放后为长子中学使用至今。

长子崔府君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优特产

长子大青椒

大青椒是长子县的特产。“长子大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独特品质倍受客商和消费者青睐,享有“天下第一甜椒”之美称。

长子大青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古上党地区所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唐神龙三年四月,未登基的唐明皇李隆基以临淄王别驾潞州时,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上党古城,后流入民间。经千余年的历史沧桑,这一手工技艺日臻完善。

上党堆锦,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子猪头肉

长子猪头肉又称白猪头肉,是山西长治、晋城两地人所喜欢的一种独特风味的传统卤肉制品。其肉质红润,吃起来肥而不腻,片如纸薄,口味香酸、透凉爽口。

传说上古时期,长子是尧王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改革了当时的狩猎、烧山围猎的生存方式,而开始教百姓饲养禽畜和种植桑麻,长子的猪从那时便开始有名。

长子炒饼

“长子炒饼”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流传到晋、冀、鲁、豫各地。其特色是柔软利口、清香不腻,不仅是上党人民喜爱吃的美食,而且外地人来长子办事,也要品尝其风味以饱口福为乐趣。

【旅游】山旅长治,第六站,长子县——精卫之乡,人文长子 子长县

浊漳河发源于山西长子县发鸠山东麓,其源头的“四星地”古代称“东海”。远古传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于此。

尧舜禹时,长治属“帝都畿内”。相传尧的长子丹朱受封于长子,长子县因此得名。

发鸠山

1法兴寺

山深掩古寺,在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翠云山上,有寺名“法兴”。法兴寺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宋英宗年间更名法兴寺。法兴寺是长治市内级别最高、建筑最大、研究与观赏价值最高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所存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称为“法兴三绝”,闻名遐迩。1988年7月,法兴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兴寺第一绝舍利塔

目前这种建于寺院中轴线上,位于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唐代两层平面呈方形的石舍利塔,国内尚属孤例,该塔通体砂石构建,占地100多平方米,平面呈“回”字正方形,双层塔墙呈套筒式结构,外墙边长8.8米,内墙上石顶迭涩内收构成四方藻井。外观迭涩式塔檐,四坡四角攒尖顶,仰莲相轮火焰式塔刹,整体造型浑厚简约,大朴不雕。

凝神细品:似塔非塔,似殿非殿,似楼非楼。是塔?方正敦实,有殿的方正感;是殿?上下两层,重檐楼阁式,有楼的层次感;是楼?底大顶小,显失均衡,逐层收分,兼有塔的错落感;是塔?是殿?还是楼?不见一砖、一瓦、一木,通体砂石,厚重沉稳,更兼几分古堡的坚实感,大巧若拙,造形别致,真可谓集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素有法兴寺第一绝之誉。

法兴寺第二绝燃灯塔

穿过舍利塔,出北门,下石阶,眼前是一座形制秀古,造形精美的小型青石塔,这便是有法兴寺第二绝之誉的燃灯塔。

燃灯塔,亦名长明灯台,灯幢,是佛教的六种供具之一,此塔通体青石雕造,从下至上分别由:花瓣形基座、海棠式须弥座、莲瓣饰覆盆、八宝花饰相轮、仰莲花台、四门四窗空心灯室,八坡八角攒尖顶,山花焦叶宝珠式塔刹等几部分组成,总高2.55米。海棠须弥座束腰之处的隔柱上有题记曰:“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岁次癸丑十一月□□朔十九日庚寅清信士董希璇……合家于此寺内敬造长明灯台一所……”

燃灯塔底座上的浮雕瑞兽

法兴寺第三绝宋塑十二圆觉像

欣赏完燃灯塔,举目上望,一座古朴庄重,严整大气的木构殿宇端坐于正北,这便是法兴寺的主体建筑——圆觉殿。圆觉殿全称十二圆觉菩萨殿,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现存大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大殿为六架椽悬山顶,台基高0.9米,五脊六兽,石门框,木板门。青石小八角柱上刻缠枝花纹,前檐石墙上雕有动物莲花图案,刻工细致、生动。殿门上槛刻有铭文。

殿内的佛坛上现存彩塑十九尊,殿中石砌一“凹”字佛台,中放释迦佛像高约3米,端坐方形莲台上。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列座。台前分站两掀护法。南海观音则与释迦佛像背向而坐。两边靠墙竖着12尊圆觉像,面庞圆韵,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流畅富有韵律感。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被誉为全国“宋塑之冠”。

2崇庆寺

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的紫云山山腰,寺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山巅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书“紫云山“石碑。

寺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寺坐北向南,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三大士及十八罗汉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东南立门,门之东建关帝殿,西北建十帝阎君殿,西南立给孤长者殿,东小院为禅房。山门与天王殿为一殿两用,是该寺院的正门。整个寺院,彩塑华贵而庄重,建筑古雅而幽静。

千佛殿

三大士殿

3长子县义合三教堂

位于长子县城南13公里义合村中,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殿金代,前殿明代

4长子下霍护国灵贶王庙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位于长子县丹朱镇下霍村下辖的八里洼自然村。中漳伏羲庙南漳镇中漳村西南8.4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坐北朝南,东西长12米,南北宽24米,占地面积约288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碑载: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重修,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建筑。

下霍护国灵贶王庙中轴线上存献殿与正殿,正殿砂石台基,高0.56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献殿存碑2通。

5长子县天王寺

天王寺:天王寺坐落于长子县城南大街东侧,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迄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天王寺由东西两条轴线,寺院、禅院、戏院三组建筑组成。寺院为主体部分,现存正殿、后殿为金代木结构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健壮肥硕,斗拱简约疏朗;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天王寺主尊造像原为唐宋时期军神北方毗沙门。整组建筑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文化价值,是现存金代建筑的典型之作。

长子天王寺是本地区这一类型寺观的唯一遗存,毗沙门天王从最初的佛教护法神,再到唐宋时的军神,乃至明清以后的农事神形象而生动的反应了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

6长子木化石自然保护区

长子木化石自然保护区位于长子县南陈乡,总面积3万余亩,保护区内木化石分布集中、数量多、品种新、保存好,现露出木化石90余株,其中最粗的直径1.24米,树身长14米多,保护区内部有木化石群分布。该木化石形成于2.5亿年前的晚二叠系,属新生代第三纪范畴,属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种。分布集中,数量多,保存好。

7长子小张碧云寺

长子县小张碧云寺大殿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被国务院直接列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位于长子县城西北约5公里的小张村中,庙宇坐北向南,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等殿堂15间,其他建筑已无存。

碧云寺上院有正殿三间,为木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开间较大,出檐深远,檐下斗拱疏朗,规制严谨,角柱升起,檐角翘起缓和,给人以雄壮稳定之感。四椽袱贯通前后檐外制成华拱,梁架结构规整紧凑。正殿内正中为地藏菩萨像,慈眉善目,凝视远方。西边为老子,东边为孔子,又称“三教堂”。东西神台上立着十八罗汉像。西南角上有一和尚像,传说是建庙老僧的包骨像。正殿顶棚绘有壁画,隐约可辨“喜鹊登梅”“麒麟献瑞”“龙凤呈祥”“百花争春”,其画风线条流畅,庄重典雅,神形兼备,技艺高超,画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宋时期社会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它珍贵的历史价值。

8韩坊尧王庙

韩坊尧王庙位于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大堡头镇韩坊村中,县城以南约八公里,现仅存一座正殿,金代建筑。

9前万户汤王庙

地址:长子县丹朱镇万户村

前万户汤王庙正殿是元代风格建筑,三间六椽悬山顶,枓栱非常精彩,四朵柱头铺作用了两种形式的斜栱,不仅前檐,内槽同样用斜栱。

10中漳伏羲庙

中漳伏羲庙位于长子县城以东十公里的中漳村,现存正殿、朵殿、献殿及两厢等建筑,其中正殿三间四椽元代风格,其他建筑都是清代补建。

中漳伏羲庙正殿大约在明清维修时被整体举高,前檐石柱可见上部接了一米多高,使这座三间小殿显得很巍峨。

11长子崔府君庙大殿

地址:长子县城东大街长子一中校内

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他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与原委。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其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自杀而死。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域内。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嘉应侯”。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

12长子县大中汉三嵕庙

地址:长治市长子县城西8公里大中汉村

大中汉三嵕庙的元代正殿渗漏严重,大梁上到处是泥水痕迹,两山还有不少壁画,正在遭受雨水侵蚀。木结构建筑渗水,即使一时塌不了,也会大大影响寿命,希望在未造成重大损失之前能有修缮措施。

这里还是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的外景地之一。

13文庙(第三批省保)

地址:长子县城东大街北侧

始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保留元代特征外,余皆明清遗构。

文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有厢房、配殿等,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大成殿位居文庙中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脊饰,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元代特征显著。

来源于:山西文旅网

长治市的4个县:沁县 壶关 沁源 长子 子长县

沁县地处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县、武乡县,南邻屯留区,西部与沁源县毗邻,北部与武乡县及晋中市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全县总面积1318平方公里,辖6镇7乡,总人口18万。辖6镇: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7乡: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306个行政村。

沁县地处长治到太原的中轴线上,208国道穿境而过;太长高速武乡出口距离沁县15公里,太焦铁路纵贯沁县南北,距长治机场约45分钟车程,距太原机场约1.5小时车程,机场有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三亚、深圳、南宁、桂林、长沙、重庆等地的航班。便捷的交通资源,织成了一张互通便利、省时快捷的交通网。

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拔高度为916米。

境内水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有大小支流126条、633公里,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有湖泊湿地62处、3.5万亩,源头泉水270多处,形成河流上升泉76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2亿立方米。其中日流量超万吨的皇后泉、元王泉通过科学鉴定,均为含锶的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可与阿尔卑斯山矿泉水相媲美。境内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北方水城水利风景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景区内总库容2623万方。

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壤,东西长46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008平方千米。故西铁路、荫林公路横贯壶关县境,是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化工基地。境内旅游景点众多,太行山大峡谷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先后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200强”和“国家AAAA级景区”。

辖6个镇、6个乡、1个开发区。总人口为29.9261万人,辖6个镇、6个乡、1个开发区:龙泉镇、百尺镇、店上镇、晋庄镇、树掌镇、大峡谷镇,集店乡、黄山乡、东井岭乡、石坡乡、五龙山乡、鹅屋乡,壶关经济开发区。

位于山西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中段,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北侧,流程11公里,流域总面积60.3平方公里,其中旅游开发可利用面积0.5平方公里。该峡谷集江河峡谷、石灰岩地区干旱峡谷和溪流峡谷诸般景致为一体。该峡气候湿润,植被良好,旅游资源丰美,地理位置处优。

沁源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区、安泽县、古县,西连灵石县、霍州市,北靠平遥县、介休市。是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下辖6个镇、8个乡、1个开发区,总人口16.4494万人,全境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74千米,总面积2549平方千米。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境内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龙凤峡等自然景观。县境属黄土高原区,地理单元属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区太岳山系主脉,西北隆起,东南倾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处2523米。

沁源县历史上是“五岳五镇”之中镇太岳的主脉县份,有历代古建筑46处,有圣寿寺、太岳军区司令部2处国保单位,有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民间流传着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东西最长,东端南漳乡鹿家沟村至西端横水乡崖底村的小关道,长度约65公里;南北最宽处,南端色头镇庄里村的南沟至北端鲍店镇北郜村,宽度约37.5公里全县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季风强盛。辖7镇5乡,长子县总人口为36.6万人 。

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长子县交通便利,古为晋豫通衢、秦晋通衢,县城距市区仅20公里,省道228、326和长临高速穿境而过,太焦铁路、中南铁路在此交汇,中南铁路沿线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长子县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并有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法兴寺座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寺庙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401年),法兴寺因旧址座落于长子县慈林山坳,故初名慈林寺。唐上元元年(674年)高宗李治敕赐寺额:广德寺。宋治平年间更名为“法兴寺”沿用至今。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其中尤以被誉为“法兴寺三绝”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久负盛名。是长治市范围内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寺庙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692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