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马桥古文化遗址——申城初始文化之光

特约撰稿|朱骥德

最近,上海市在闵行区马桥镇正建造一座古文化遗址公园,这是沪上各级政府为保护和传承“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上海历史、了解马桥文化做出的得力举措,也是我们家乡人民多年的夙愿与殷切的期盼。

马桥古文化遗址——申城初始文化之光

马桥考古始于1960年,到1997年历经四次发掘,终于彻底开启了地下王国之门。在北纬31度12分、东经121度23分地段的5000多平方米工作面中,出土1000多件各类有价值的文物,探明从明清到夏商及以前的各层次文化遗存。其中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期堆积层,有墓葬、水井等遗存。第四层,出土大量夏商时期石、骨、陶器与鹿角等物件,是当时环太湖地区面积最大的居住村落遗址。第五层,发现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和墓葬,为距今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垫底的是一条南北向的贝壳沙脊堤带。1982年,国家文物局将考古界视为太湖地区具有早期印陶文化典型遗存的夏商遗址,命名为马桥文化(其广义范围还包括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3900—3200年。她起源于良渚文化,而又接受南方印文陶、西安半坡和中原地区等文化影响而成的文化遗存。

马桥文化意义深邃不同凡响,她揭示了上海大地变迁的沧桑岁月。一直以来,学者对上海江海冲击的成陆年代众说纷纭,而大多认为在东西汉连接前后,时间不会超过2000年。现在马桥考古发掘的遗址,就坐落在当地“古冈三处有身横”(指沙冈、紫冈、竹冈)中竹冈沙贝带上,据考证,上海成陆过程中,自江苏常熟福山、太仓浏河口等地,以南向北方向,形成数条由西向东排列几乎平行的密集贝壳沙带,它们跨过上海吴淞江北南两岸互为对应,延伸到南部漕泾、柘林和胡桥一带海边,而这些贝壳沙带就是不断东移的古海岸遗址。通过碳14和热稀光鉴测,马桥遗址的年代和这些“冈身”沙带的年份竟完全吻合,证明最早的浅冈——沙冈沙带,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出现,外冈——竹冈沙带距今5000多年前也已形成……所以,马桥早在6000多年前就成平原陆地,5200年前就有人栖居。它把上海大部分地区成陆年代足足上推了2000多年。马桥遗址和“冈身”的发现,为上海“冈身成陆说”找到科学依据。同时,更为沪地具有5000多年悠久的中华文明史深感骄傲自豪!

马桥文化精深博大,她撩开上海先民神秘的生活帷幕。他们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伴以使用陶器,生产活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结合饲养家畜,进行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事活动。居所已从穴居样式过渡到用树枝构筑离地高的平栏(拱)式房屋,取薪用火已成常态,不仅建灶煮食,还用以烧荒种地,烧制陶泥器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变化无常的生态环境中,通过不懈劳作追逐梦想,通过世代奋斗铺就辉煌。

上海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之地,自古以来就有渊源。那时,马桥的“制造业”也已初露锋芒,抱朴守拙的“能工巧匠”们,除了有石器斧、锛、犁、刀、铲等实用工具的发明,还有用泥胚烧制三大陶系壶盘器皿的杰作。其中的印文陶(红褐陶)质地已达到硬陶的程度,尤其造型精美的鸭形壶、戳印云雷纹和三足盘等器物,已接近原始瓷的质量,壶面上呈现出光亮的青绿釉彩和极为罕见的黑釉。据测定,烧制这种陶瓷火候,至少要1100℃以上的创新技术,证实马桥遗址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原始瓷出产地之一。且在这类陶器上,还呈现出方格、菱形、波浪形和云雷纹等各种几何纹饰,在一只泥质黑衣灰陶盒外底部,竟刻有我国首次发现的五角星纹饰,这些朴质大气的原始装饰图案,一直为国人乃至世界沿用至今。而令人更为惊讶的是,马桥的“晚期智人”们,已培植起中国初始文字的萌芽,在陶器上还发现和西安半坡、山东莒县同属最早的甲骨文陶文单字符号,它们都是早于甲骨文、金文的“篆”形文字遗迹,在一个陶杯底部的两个“纂刻”的陶文,作为我国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被史学家最先引用在《中国史稿》中。

南宋诗人汪元景惊叹,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夏商以来的马桥子民,继承祖辈搏风击浪、标新立异的传统气质和思维方式,不断革新劳动技能,不断孕育新的文明,原始文化的生命内涵得到由量到质的嬗变,变出一番新天地。

走近明清以后的马桥,像翻开一册厚重的史书,它沉淀着浓浓的文明古韵,书写着文人墨客的抒怀感慨。俞塘河,三冈水,滋润着黄浦江上游北岸大片肥腴的土地,水拍樯帆,地满菽粟,民风笃实,崇耕重读。彼时,与青龙镇齐名,后被毁于明朝倭寇的吴会镇,商业鼎盛,市面繁荣,佛寺雄伟,人文蔚起,这里汇集了董、龚、金、戴姓等氏族名门大户,以他们为中坚的马桥各地读书人,一代代绵延不断,出了无数秀才、举人、进士和可观的晋士吏官,可说在上海独领风骚数百年。其中,大多以文立官、以官护文的乡贤里达,为地方文化的延续传播、中华文明的光大创新做出贡献。以后,吴会书院的创设,强恕新学的兴起,造就了更多人才。民国期间,俞塘钮氏开展影响深远的民众教育事业,使马桥农村率先接受现代文明教育,成为开全国先河的乡村建设典范……解放以后的马桥,更是一马当先百业兴旺,广厦矗立别墅毗连,两个文明建设带来新村巨变,人们早已过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辛福生活。

昨天、今天、明天,连接历史的纽带是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马桥文化,承载着上海人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代表着上海悠久的历史的“根”和“魂”。我们要珍惜申城初始的文化之光,守护好民族过去的辉煌,让国家的未来更充满希望。

【作者简介】

朱骥德,副教授职称,1937年7月出生于马桥镇星星村南朱家宅。启蒙于马桥强恕小学,1952年7月由私立强恕初级中学考入松江中学师范部,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先后在南通市国土规划局、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工作,1998年1月退休。发布论文有《南通港的地理优势及其经济地位简析》、《南通市的人口发展与农业生产》、《面向中学,改革‘中国地理’教学》等。

精彩回顾:

Hash:38bac42d78f98a757174ad2206769abe14226b48

声明:此文由 上海闵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kefu@qqx.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595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