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壶关常乐寺

山西长治市壶关县常平村常乐寺,佛教圣地。

壶关常乐寺

地址: 长治市壶关县常平村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 建议2-3小时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风雪响堂常乐寺

公元1143年的某个冬日,在通往鼓山的驿道上,一主一仆缓缓地行进着。这驿道北有鼓山,南有神麇山,自古便为连通晋冀的交通要道,“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便是指它。

此刻,这位主人在马上抬起头来,隐隐地看到了十几里外鼓山脚下现出了一片廊屋高殿,他的内心顿时生出阵阵的喜悦,这漫漫的长途就要行至终点了。当他盯着遥遥的远处时,脸上忽然有了几丝清凉的湿意,举头仰望,漫天的雪子先是若隐若现,接着细密,渐渐成了鹅毛雪片……

西风漫卷着雪花打在他的脸上,有些生疼,他紧紧了身上披着的大氅,将布帽檐压得更低些,继续前行。在这样的旅途,雪于一般人看来可能是种障碍阻隔了,但在这个人看来却似乎是上天有意的助兴:雪中的鼓山如泼了墨的山水,可遇而不可求,随缘就分,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个人,叫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丛井人,金太宗天会十年,二十五岁的胡砺当朝科考名列榜首,状元及第,轰动一时。他文章写得行云流水,时人纷纷效仿,天下皆闻,人称元化格,后官至宣奉大夫,刑部尚书,上护军安定郡开国侯。

1143年,行进在这条路上的胡砺,已是三十六岁,处于河北西路漕司属官任上,他此行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山响堂寺,这座古寺位于鼓山西麓,分上下两院,上院有建于北齐的皇家佛窟九座,尤其大佛洞,雕刻造像堪称绝美,蔚为奇观;下院名常乐寺,取自佛教的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规模宏廓、香火鼎盛,被誉为“河朔第一寺”。

胡砺对于响堂山早有歆慕,但年少时,远走北地,终日修学,无意于山林之乐,终不曾至此一游。再往后,一入宦海,身不由己,又远去乡闾,二十年间,想到响堂山,“未尝不形于梦寐也”。无疑,响堂寺成了胡砺心里一个待解的结,待圆的梦。此次因事回乡,正好了此长达二十余年的夙愿。

天色渐渐暗下来,雪依然未停,且越下越大,地上已是白茫茫一片,映照得已然暗淡的天色似乎又渐渐明亮起来。在掌灯时分,胡砺叩响了响堂寺下院——常乐寺的大门门环。

常乐寺的住持是位法号师彦的僧人,师彦将胡砺迎进寺院。

雪依然下着,又紧又密,为风裹挟着打在窗纸上,簌簌作响。东厢房里生着泥炉炭火,炉上煮着一壶老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师彦和胡砺两人在东厢房谈至深夜方各自歇息,至于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们自然无从知晓,但师彦告退后,胡砺那夜却失眠了。他听着北风的呼啸声,想着第二天的拜谒石窟寺,心里有着些许的激动。毕竟,这曾是他年少时的夙愿。他早已了知山上有着圣迹,也有着奇观。可是,这雪一直下到第二天的辰时,仍未停歇。

胡砺开门所见,地面的雪已经尺厚,近在咫尺的响堂山为雪覆盖,一派晦昧,无所观览。山路湿滑,公务又难脱,看来鼓山是登不成了!迟疑再三,胡砺只好拜别了师彦,带着遗憾离开了常乐寺。但胡砺与常乐寺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打住。第二年春,师彦在镇阳又遇到了胡砺,这次相见,师彦详细讲了鼓山之灵异与常乐寺兴废之本末。又过数年,胡砺以左谏议大夫奉使江南,又于滏阳驿见到师彦并长谈。不得不说,两人果真缘分不浅,抑或惺惺相惜,自然生出了更多的机缘。1157年秋,此时的师彦,筹募款项,已经重建了大雄绀殿,落成了三世佛像。他遣人专程送信给胡砺,盛邀胡砺撰写一篇《重修三世佛殿碑记》,胡砺当即不假思索地应允了。

一千年后,当我将目光从这块字迹渐渐漫漶的《重修三世佛殿碑记》上移开时,心里有着温热,也有着感动。温热于师彦的挚诚,感动于胡砺的爽直。

此时,天将迟暮,有雪花在山间不知不觉地飘洒,仿佛一千年前那场铺天盖地的雪再次来袭,但又分明不同,因为我找不到那彻夜烛光映窗的东厢,甚至连残墙都找寻不到踪影。大雄绀殿自然也已不存,所幸三世佛还端坐在空荡荡的三级台阶之上,然而它们都没有了头颅,只是静静默坐着。碑文中那新落成的碑和石佛仿佛瞬间就不可救药地苍老了,衰朽了,只有文字背后的内容还鲜活着,一如昨天刚刚写就,笔墨未干,可时光分明已经兜兜转转经历了千年。

我用手抚摸着三世佛中间的那一尊——释迦牟尼佛的手印,不禁有一种渺小与宏大的交响在心头冉冉响起……几百亩的常乐寺如今残破着,空洞着,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阶,普贤的骑象,文殊的坐狮……无一不模糊了最初的模样。

这一切的萧瑟,难道只是时光的凌虐?只是风雪的洗劫?

显然不是,因为佛像的头颅是被齐齐切断的,石塔、石阶上隐隐曾被火炙火烤。隔着漫漫时光的堆叠,依旧难掩当时的剧痛,偌大的寺院除了石像,石阶,石塔……竟然再无一块当时的青砖,无一根当时的梁木……

我身旁的导游,细细给我讲了个中缘由。

1946年,常乐寺早已荒废多年,于是,鼓山脚下的一个教书先生便带着他的学生,将常乐寺干脆拆除尽净,所有砖石、梁檩,都做了学校教室建设之用,也许终究心中觉得此事不妥,为了掩盖真相,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一个月黑如墨之夜,又加放了一把大火,彻底让常乐寺没有了回天之力。

听着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想这个教书先生,应该不是传统的先生,想必是颇具五四革命精神的一个所谓的“新文化人”。显然在这场新旧文化的对撞中,新文化占了上风。然而,常乐寺真的会就此消亡吗?

翻阅资料,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常乐寺可谓几经劫难。相比之前,那个先生所造成的伤害其实就像经历大盗后又遇到了小偷,根本也就算不得什么。

历史上,中国的皇权统治有的尊佛教为国教,有的则一脚把佛教踩在脚下,再使劲地搓溺到地底深处,究其原因无外乎彼时佛教是助力了他们的统治?还是妨碍了他们的施政?如果是后者,佛教就会面临被禁绝,被消灭。历史上,佛教屡遭最高统治者铁拳捶打,不仅在汉地有三武一宗灭佛,在藏区也有朗达玛灭佛。响堂山能逃过历史上的数次灭佛运动吗?显然不能。

在常乐寺的东北一处古时枯井里、西北的田地下,八十年代曾发现许多断掉的佛头,从年代看,这些佛头极有可能就是毁坏于那几次灭佛运动。除此,三十年代,一个叫李聘三当地人勾结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千方百计盗取响堂山石窟寺的文物,并倒卖到日本。为什么这两个人能走在一起,一查方知他们都曾留洋日本,且还是同窗、同乡,再沆瀣一气也就不难理解。一个是当地乡绅伪县长,一个是大总统的儿子,当地百姓惹不起,又不想文物流失海外,就拿出了鱼死网破的劲头,宁可玉碎的勇气。为不让袁、李的图谋得逞,乘着夜色忍痛将还未被窃取的佛头砸碎或撬断,进而藏匿起来。

2012年,一座当地村民早已废弃的老屋在一次大雨后,墙皮脱落,几颗佛头竟然裸露了出来,这想必就是当年对付袁、李的施计和作为了。当然,除了破坏废灭,历史上多个朝代也俱有修缮重建,但常乐寺以至山上的石窟终究逃不脱兴废的轮回,逃不过佛说的成住坏空,像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兴兴废废、兜兜转转间,就走到了今天。

想至此,远处传来荡来荡去的诵经声,导游指着不远处一座庄重肃穆的禅院说,那是以常乐寺原型复刻建造的响堂寺!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袅袅升起的香火,看到了香火之上灰沉沉的天空,看到了天空之上有雪在洋洋洒洒……

我将目光重又移向了那块落寞的石碑,再次咀嚼那一行行模糊的文字,读过一遍后,我像发现禅宗的某个机锋背后的隐喻一般,一下愣在了那里,但又不十分确定——一个疑问从心头陡然升起——胡砺那次为雪所阻之后,是否再来过响堂,到过常乐寺呢?碑文未记,史书不载,所能做的只是臆测,终究这成了一个千古不解的谜题。

我大胆地想,此后,也许胡砺是不曾再来的。

碑文最后有这么一段“噫!三世佛见于浮屠氏之说者多矣,故学佛之徒以像示人,然佛者觉之称,非色、非声,无形可拟;非名、非数,无相可观;非去、非来,不胶其用;非久、非近,不拘其时。”既然如此说,那又何必再去?这句话,似乎透露了胡砺的思想,进而也隐含了他所给出答案。是啊,该知道的,住持师彦已经对他说尽,而写重建大殿碑文时,他应该也早已参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谛,明白来与不来,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内心的自在。

但我终究还是希望胡砺能来,尽可轮回转世,尽可物是人非,但最好还是在一个飞雪的冬日黄昏,他能如多年前一样一步踏进这风雪中的常乐旧寺,忽然有种久违的感觉袭上心头:庭院寂静,雪已铺展了一层,将所有残败统统遮掩,三世佛依旧端坐、近在咫尺的鼓山苍黄晦昧……这里,似曾发生许多故事,但又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过。时光一瞬,万事寂然。

作者:白晓东

淳安碑录:北京房山常乐寺商辂碑文

商辂撰“重修古刹常乐寺碑”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村内有常乐寺,坐北朝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明成化年间,中官刘山主持重建,有四重殿宇,前有山门。现存三进殿宇,第一进为山门殿,歇山顶无梁殿建筑,面阔9.3米,一明两暗,进深5.1米,为明代原建。第二进为天王殿,为近年复建的三间歇山式建筑,屋脊有较大的收山。第三进为大雄宝殿,硬山大式,面阔三间13米,进深8米,前出外廊,廊心墙处有彩绘。前出月台,左右各有单独的耳房三间以及配殿各五间。月台前有明碑二、民国碑一。殿前两碑:东碑:“重修古刹常乐寺碑”,明成化庚子岁(1480年)立,现伏地;西碑为“表扬自来塔记”,明成化辛丑岁(1481年)立,现在是碑阳朝北。寺后的院内有残存的“自来塔”石塔构件。

碑文

重修古刹常乐寺碑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讲官、淳安商辂撰。直南薰殿、征仕郞、中书舍人、吴郡杨玘书。英宗敕旨赐习楷书东吴孙添济篆。世有古今之殊,地有驰兴之理,虽王公大臣,莫不咸知所由而重其义耶!常乐寺在京都宣武关外,至寺七十馀里。古有自来塔一座,上列大鹏狮象,凡求治疾者历应。至于大金寿昌年间建刹,名曰常乐,惟遗基址。至我大明洪武及天顺间,老僧智明结庵独居。成化七年春,内官监中官刘山,道号宝山,观其照映万寿戒坛山景,况见旧迹宽平,遂捐己资置买。初为园圃,久发鼎新之念。雕庄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接引阿弥陀佛,并阿难、迦叶侍立左右。又得针工局副使杨真过刹,忽瞻金像,骤兴宿植善因,愿作功德之主。幸托奉御康胜督工,盖造山门、天王殿、佛殿、钟鼓楼台、方丈、僧房、云厨、供器、幡盖,宜有者悉具。请僧善定为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晨夕领缁焚修,祝赞圣皇万岁,太子千秋,宫闱衍庆,国泰民安,年丰物阜,教法兴隆。嘱予为记,用表始终之义。其馀助资官众,俱列金石之阴,同芳不泯。复系以赞云:戒台高矗映常乐,胜境宽洪壮圆觉。福霑幽显教法隆,灯灯续焰承恩渥。中官作善天人喜,鼎新古刹明国里。卢沟晓月助光辉,照耀芳名无息止。大明成化庚子岁黄钟月吉日重开山大功德主中官杨真、刘山,住持善定等立石。

注:此文未见收录商辂文集,是为佚文。

走进扬州东关街、常乐客栈,领悟古城千年之韵!

中国旅游美食自媒体联盟大咖公益采风行走进东关街和常乐客栈!

12月7日,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名自媒体达人、大咖、微博红人,十名自媒体达人、大咖、微博红人陆续抵扬。7日中午,采风团成员就先行开始了东关之旅。由西向东全长1122米的东关街,让采风团成员们目不暇接,仿若置身一部历史长卷之中,阅尽了扬州古城的千年繁华。

【东关街】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东关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扬州最有名的老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东关街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古渡,出了城门便是悠悠千年的古运河。从东首的“东关”城门进入,过了幽深的城门洞,便见一条通向城市中心的直街。街道两边的建筑多木质小楼,青砖黛瓦,翼角玲珑,匾对满目,街道整洁。街旁林立着各色扬州老字号商铺,“百年老店绿杨春”、谢馥春香粉店、三和四美酱园、“大清盐号”、皮包水、扬州三把刀、戴春林等,无一不隐示着那段车水马龙的过往。置身东关街,恍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曲径幽长的古巷,青砖黛瓦的高墙,似乎从未远离过尘嚣。

东关街有若干著名园林,分布街道两侧。如今已整理开放的有个园、冬荣园、壶园、华氏园、逸圃、街南书屋等,亭台楼阁、荷地假山、扶苏花木,曲径通幽。一处园林有一处园林的布局,一处园林有一处园林的故事。前宅后园或者宅园交错,备天地万物于一园之中,小中见大,曲折回环。至于名人踪迹,街南街北有包世臣故居,清溪旧屋、曹起晋故居、胡仲涵故居、熊成基故居、方尔谦故居、张允和故居、李长乐故居等,走进这些陈年老屋,约 ", 略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便明白近现代历史进程真实而生动的细节。

当然,吃是旅游中的一个大项目,东关街有很多小吃,走几步就能买一样尝鲜。小吃简便,时间适当,比如火烧、糍粑、脆麻花、芝麻糖、黄桥饼、蛤蟆酥、豆腐脑、糯米粽、豆腐干、小笼包、葱油饼、迭汤圆之类。值得一说的是迭汤圆,糯米粉经秘制加工的圆子,烹煮到适宜时分,分盛每碗4只,馅心分别是菜、糖、肉与豆沙,称为四喜。圆子可口,汤更诱人,四喜入肚,加上满腹热汤,齿舌留香,浑身暖洋洋,其乐也融融。而路边安静坐着的老匠人们,有的捏面人,有的织秋虫,还有吹糖人,即使是岁月也无法盗去他们的从容,仿佛手中握着的,便是那段回不去的旧时光……

【长乐客栈】

在熙熙攘攘的东关街中段,街南一幢高傲的门楼颇引人注目,精细的磨砖墙面,门头上镌刻四个描金大字——长乐客栈,它是扬州首家民居式酒店,也是一家具有扬州地方传统的明清院落式建筑特色的主题精品酒店,集历史风貌、文化展示、现代生活于一体。

长乐客栈主要分为南北东西四大区域,全部为明清院落式庭院建筑,内有逸圃、李长乐故居、街南书屋、华氏园、古民居等古典建筑。

刚入大堂,古色古香的布置冲击视觉:雕花木阁门、有着原始纹理的圆木房柱、带铜锁的矮柜、明式家具。跨出厅门,只见对面湖心立亭一座,上书“含藻”。沿着湖畔,上了一座楼宇,通过木阁窗棂可见内为餐厅,装修素雅。客栈规模宏大而又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的生活设施和谐相融,共设有客房139间/套,分布于东、西两大庭院中,包括精典套房、豪华套房及民居式客房等,是名副其实的“闹市精舍”。客房大多为明清民居的一进两厢、单门独院格局,关上大门自成一统。每间客房的黑漆木门外,一律在门角悬挂铜煤油灯一盏,很有些古欧洲风格。天井中种着芭蕉等植物。这一间间的明清院落恰似灰瓦飞檐上因风摇曳的流苏纱帐,似雨打芭蕉染湿衣襟的点点翠色,一半梦境的清丽,更有一半人境的温暖……

李长乐故居分为东、中、西三路,李长乐故居砌造于同治四年,距今已经近150年的历史了。整个故居原分为东、中、西三路,房屋有80余间。原先的东路部分是作为祭祀祠堂之用的,现已不存。现存中路门楼及两进房屋,西路三进房屋和西花厅。因为园子比较大,入住的每位客人从进园开始就享受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的管家服务。

逸圃,东邻个园,是民国初期钱业经纪人惠余钱庄老板李鹤生(1871~1937)于清宣统二年(1910)所建。逸圃的大门向南,西部为住宅六进,东部前院为园。进入逸圃,从八角门进,一片几十米的贴壁假山上建有半亭,仿佛“飘”在空中,颇有仙山琼阁的味道。从园西一个大大的心形石门进入,就到了读书楼,此楼为两层。到达读书楼有4条通道,除从暗门登临外,还可以从住宅的最后一进小楼进入,通过回廊到达,也可以从院内假山转入,更可以从院内设置的旋转楼梯进入,甚是有趣。

这里,茂树修竹、粉墙玄瓦、文辞遗墨……似曾相识的历史气息扑面盈怀,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与历练之后厚重的人文底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238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