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创业 > 求职

国内外作家齐聚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共话“叙事共同体”

8月15日晚,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虹口区建投书局举行。今年主论坛围绕“叙事共同体”展开,分上下半场,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吴俊教授和作家、翻译家黄昱宁担任学术主持。

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奥地利作家菲利普韦斯、阿根廷作家萨尔瓦多马利纳罗,著名学者陈福民、顾春芳、倪文尖、唐克扬、金雯、包慧怡、吕晓宇、汪燕,作家田耳、索南才让、路内、蒋一谈、杜阳林、赵柏田、于是、辽京、萧耳、淡豹以及摄影家逄小威、评论家方岩等嘉宾轮流上台,发表主题演讲。

(资料图片)

国内外作家齐聚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共话“叙事共同体”

“‘滴答-滴答’,人世间最小的一则叙事就诞生了”

“钟表的‘滴答’一声,更准确地说,其实是当人们把钟表的声音听取、理解为‘滴-答’,并用‘滴答-滴答’来讲述时间的流逝,人世间最小的一则叙事就诞生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引用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小册子里的一个机智说法,给予“叙事”这个概念巧妙的解读。

“别不信,要不再听听钟表声。钟表总是匀速行进,声音,既可以是持续不断地‘滴’,‘滴滴滴滴滴’,也可以是永不间断地‘嗒’,‘嗒嗒嗒嗒嗒’,完全随你听、随你的心。但无论‘滴滴’还是‘嗒嗒’、还是别的任何声音,那钟表声都是外在于你的,甚至听得久了,还会越来越烦躁。而只有你听成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滴’了,关键是然后‘答’了,心里才会舒坦,那钟表才和你建立起关联,那钟表声才变得确乎讲道理、合逻辑,甚至变得跟你我休戚相关。——这就是叙事,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认为,在哲学和美学的研究视角下,“共同体”不难理解。尤其是中国美学倡导“万物一体”“万有相通”“民胞物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个体都是无限的万物关联的网络上的一个点。因此,每一个个体总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这个世界。这样一种中国智慧,提醒我们个体的自我觉解和道德要求就变得极为重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的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而不是一元独存的格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文化中除了有自己的特殊性之外,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也会有共同性,会有彼此相通的地方,会有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叙事共同’应该在全世界范围推动真理、良知和美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互鉴。”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一切。”

阿根廷作家、诗人萨尔瓦多•马利纳罗(中文名马济民)认为,本次论坛主题含有一个悖论:像阅读这种如此个人和独特的行为竟然可以构建一个共同体。

“写作和阅读都是在孤独中发生的行为,或者说,传统上人们认为它们是孤独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没有集体的形式。20世纪最伟大的评论家之一米哈伊尔•巴赫金说过,说话就是摘抄别人的话。所有语言都是引语,重复着我们的父辈、祖辈、身边人以及先前作家所言。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工具本身就承载着一个社群。”

“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在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中,在他们的习语和隐喻中反映出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字着迷的原因,因为在汉字的起承转合之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民族特性和解读现实的方式,这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所想象不到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一切。”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作为一名从事国际冲突实地研究的学者,青年作家吕晓宇则用“叙事共同体”这一主题的反例进行解读。

“无论是在叙利亚的阿勒颇还是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我见到的是人类社会的废墟。从物理层面上的残垣断壁、满地瓦砾,到精神上的破碎的叙事和分裂的共同体。即便物理层面的战争结束,道路重新开放,建筑再次在城市拔地而起,叙事的战争仍在继续——它们是冲突的起源,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轻易消亡。”

“这样的废墟之上,我见证了人们重建叙事的努力,在黎巴嫩难民营继续写作的人,在大马士革讲脱口秀的演员,在基辅展出作品的战时艺术家。他们尝试用新的方式理解过去,应对当下,从而迎来另一种未来。这些努力都是在说:等一等,我们还有另一个故事,另一种可能。这些不是要说服和压倒谁的叙事,而是让新的共同体能够成为承载多元叙事的共同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chuangye/qiuzhi/1734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