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大小井

大小井位于红旗街道莲花塘东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古建筑,大小井,大小井简介,大小井-毕节市大方县大小井旅游指南

大小井大桥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大小井

7月28日,省交通运输厅在贵阳嘉华酒店主持召开了《大小井大桥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项目验收会。该科研项目由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

此次验收评审委员会由国际桥协主席、同济大学教授葛耀君等9名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

会议现场

会上,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张胜林围绕项目总体概况、各子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科研经费以及项目完成度作了详尽的汇报。

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张胜林作验收汇报

评审委员会专家通过查看材料、听取汇报、现场质询等方式对该科研项目进行了严谨审核,一致认为该科研项目开展的大跨度钢管拱BIM技术应用、缆吊扣挂系统监测及控制信息化系统、管内多次补偿收缩混凝土、桥面系钢-混组合结构暗槽混凝土灌注和大跨度钢管拱施工监控技术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大小井大桥,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首届BIM创新技术一等奖,依托工程被评为贵州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超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合同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质询讨论

与会专家高度赞赏了大小井特大桥的建设,指出大小井钢管拱桥为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了示范,对交通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图片:吴佳泽

编辑:吴佳泽

贵州又一座世界级大桥!大小井特大桥即将提前建成通车

由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一座世界级大桥——大小井特大桥终于进入建设尾声,将于6月底提前建成通车。

大小井特大桥位于罗甸县大小井风景区境内,于2016年6月29日动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上的控制住工程之一,大桥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大小井景区旁,该桥主跨450米,全长1.5公里,是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也是世界上山区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目前桥梁施工临近完工,进入扫尾工程,标志着贵州桥梁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也是完全由贵州人自主建设的首座世界级桥梁。原计划在2019年8月可以竣工,在2019年底投入使用。现在预计提前到2019年6月建成通车。

据介绍,在施工工艺上,大小井特大桥全桥58个吊装节段,节段最大净吊重达160吨,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指定位置拼接起来合龙,合龙精度精确到毫米级,这个小小的细节,是贵州造桥技术精湛的一个集中缩影。本报记者 王芳

相关链接:世界级大桥有了观景区

贵州世界级大桥很多,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想一睹它们的风采时,往往都只能驾车匆匆而过,很难在适合的角度留下与贵州大桥的合影照。但是在平罗高速上大小井特大桥,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设计师们专门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选好了观景点供大家欣赏。

据施工方介绍,大小井特大桥三次更改桥型设计方案。曾有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等桥型设计方案,但因这类桥型偏重于通行功能,而缺少欣赏的美学价值,因此,被否定。现在的大桥将桥自身形成的风景与附近的大小井风景区融为一体,站在景区内欣赏这座桥时,仿佛看到一条彩虹跨越山巅。

在大小井特大桥下的大小井景区有“东方洞穴博物馆”之称,可与世界著名游览胜地法国南部的伏克田兹泉相媲美。景区内碧绿的河水、遮天蔽日的古榕树、青翠欲滴的凤尾竹、错落有致的农舍、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恰好可以与彩虹型的桥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通过桥形成的旅游资源和便捷通道,帮助当地搭上旅游致富的快车。

刘叶琳 记者:王芳丨编辑:兆赫丨审校:忻玖丨签发:安辉

美文┃小井村里看“大戏”

小井村里看“大戏”

我们村地处徒骇河下游的鲁西北地区,村里有一个与水有关的名字---小井。据《高唐县志》记载,姚氏始祖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前人所建的小口井旁,故得村名“小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缓缓流淌的徒骇河水,不仅滋润这方人的血脉,更塑养了鲁西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文艺术细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我大队有四个生产小队,七百多口人。大队里没有电视、很少电影,唯一有点“文化色彩”的,就是过年时演唱的大戏,主打节目是现代京剧《红灯记》,还有吕剧或河北梆子等。《红灯记》是一部歌颂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现代京剧。介绍的是在东北某地城市,铁路扳道工人、中共地下党员李玉和,接到把上级党组织送来的密电码转交给柏山游击队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被捕。“本不是一家人”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代继承革命事业,在邻居慧莲一家的帮助下,机智地完成了任务,配合游击队全歼尾随而来的日伪军。在当年普及样板戏的号召下,我们大队之所以选择《红灯记》演出,是因为剧情深入百姓,语言浅显易懂,表演场景单一,乡土气息浓郁。

一进腊月门,大队里就组织起两套人马,一套是“搭戏台”的青壮年队伍,一套是准备演出的“戏剧班子”,所有演出及服务人员按整、半劳动力水平,享受记工分待遇。戏台撘在学校对面,面北朝南,是一个三面挖沟堆起的二十几个平方米的土台子,四角栽几根木桩,上用几块草席搭棚,前后隔开。搭建戏台之日,也就是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活跃之时,戏台不但联络了乡亲们交流感情的纽带,而且开垦了幼小心灵吸取乡土文艺的土壤。演员就在识字较多的年轻人中间选拔,同时还得考虑长相、身材、家庭出身,“反面演员”无所谓,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等英雄人物,必须根红苗正。同姓的玉青姐是大队的“赤脚医生”,身材苗条、面若桃花,爱好文艺,父亲是县武装部干部,理所当然的是“李铁梅”的第一人选,那根又粗、又长、又黑的大辫子,好像就是为她演戏而提前购置的;美菊哥中等身材,走路急缓有序,说话铿锵慢语,阳刚之气十足,胜任了“李玉和”的角色;庄东头一位辈分较高的王姓青年妇女,干练利索,唱腔圆润,扮演了“李奶奶”的角色;院中的振英叔幽默滑稽、能说会道,办事灵活,现竟鬼使神策的演起了“鸠山”先生.....。“保台”的乐队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大队人,锣、鼓、镲、铉、笛样样齐全,京胡、二胡的伴奏者,不懂音乐全凭“耳音”找感觉。打底鼓的指挥是和我家关系不错的长剑爷爷,文质彬彬,性格和善,也是我最佩服的长辈之一:除了他和我家老人关系密切之外,主要是全场人员都听他指挥,只见他右手敲击底鼓,左手有节奏的摇动竹板,底鼓体积不大但声音响亮清脆,是全场吹拉弹唱的“口令”,那气势也不亚于率领千军万马“攻城拔寨”。为演好大戏,乡亲们各显其能,鬼子的大刀、游击队员的手枪以及红缨枪都是木匠们的杰作,用墨汁染色后,惟妙惟肖。

戏曲排练主要利用晚上或学生放假时间在学校进行,开始有高唐县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员指导、教唱,当时的“小喇叭”有线广播也每天传播样板戏唱腔,大队办公室的留声机也通过扩音设备不断播放京剧唱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唱、调整,一场土洋结合、独具“小井”特色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已是炉火纯青。

正式演出一般从腊月二十八晚上开始。天色放暗,演出开始前的第一件事是“点汽灯”。据说大队这台汽灯是本院振喜大娘等几个“资深艺人”在公社演出时获得的奖品,点汽灯也是令人羡慕的技术活,只有大队通讯员美增哥才能干得了。当戏台正上方吊起一盏“呲呲”作响的汽灯时,如同白昼的光亮下,伴随着孩子们呜哇呜哇的喊叫,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开场,演员在后台也开始用胭脂油墨化妆。听到响声,在家里刚吃完晚饭或正吃饭的人们立即坐立不安,那些炸完藕合、刚把猪肉煮进锅里的婶子大娘们,就焦灼起来,往锅底紧填几把柴火,拽起在外庄请来看戏的亲姑亲姨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吸烟的老人猛抽几口,将烟锅里的旱灰在鞋底上猛叩几下,抓起外衣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戏场;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念念有词的往前赶;孩子们隔着院墙大声喊叫,招呼伙伴们一路小跑出了门....,一个“戏”字,几乎勾跑了人们的“魂”。看戏的人群中,不但有自己大队的,也有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一个小板凳,或者两块砖头、中间横垫一根木棍就是乡亲们的标配。大戏开演前,大家三五成群儿,老人们高声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年景,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身上棉裤、棉袄等略带土气的刻意打扮,孩子们手持烟火“噗拉筋”追逐打闹,戏台前一片喧腾。

开场锣鼓响过,演出大幕正式拉开。台上,李玉和脖系长巾、身穿铁路制服,“手持红灯四下看”,气宇轩昂矫健登场——《接应交通员》。随着一声枪响,我党地下交通员跳车受伤,鬼子宪兵队猫腰端着“三八大盖”,叽里呱啦地搜索着。铁梅身穿红棉袄,手提卖货篮闪亮登场,辫子摆头一甩,两眼炯炯有神。台下,年轻小伙目不斜视,口哨声、尖叫声,瞬间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期间,也常常会发生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那时有许多演员识字不多,全靠别人幕后提词,提一句,唱一句。因戏场声音嘈杂,提词的声音比演唱的声音还要高。如果演员忘记了唱词又听不到提词人的声音,凭感觉应对的事情也不少。听说,某大队演出《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时,李玉和被鸠山“请”去“赴宴”后,铁梅焦急地问奶奶:“我爹还能回来吗?”,李奶奶忘记了台词,竟说:“我看够呛了”(鲁西俗语:很难说了),惹得台上台下哄堂大笑。

大队里除保留《红灯记》这一主打节目外,每年还根据形势的需要,编排补充新的节目。记得有一年《农村大众》报登载了一个吕剧《追报表》,说的是一个生产大队年终报表时,一个有出入的数据报到了公社里,大队长让会计追回重新上报。故事虽短,反应了基层实事求是的好作风。那年,我家院前院后的玉焕姐、美文哥都参加了这场演出。演员们不但有本队的,也有临时借用的。爱喜姐是我的叔伯姐姐,也是“吃国粮”的城市人儿,那时,每逢春节都回老家待几天。与爱喜姐情况相同的还有公社医院的一位王姓大姐,也是大队里的常客。一看有知识青年在大队里过年,干部们便临时起意,邀请她们上台献节目。毕竟是城里人见过世面,二人毫不犹豫的走上舞台,表演了女生小合唱《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时髦的打扮,优雅的舞姿,成了戏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事后,大队还给他们赠送了《毛主席著作》。耳语目染的熏陶,全大队的男女老少每天都跟着哼哼几句西皮流水唱腔。从那时起,我也逐渐喜欢上了《现代京剧》,八部京剧样板戏中的主要唱腔至今都能模仿哼唱,经典唱段《打败美帝野心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是熟记于心。

金属的流音激荡心扉,鼓点的激越豪情壮志。铿铿锵锵的锣鼓熙攘,红红火火的庄户大戏,把鲁西北风调雨顺的年景,欢声笑语的喜悦,六畜兴旺的富足,都搬上了民间大舞台。一年的酸甜苦辣,在唱念做打中潺潺流走,一生的幸福期盼,在悠扬声韵中袅袅升华。每一锤撼天动地的锣鼓、每一句饱含激情的欢唱,每一声逗人捧腹的爆笑,至今历历在目,成为阅读乡愁的永恒场景。

来源:高唐县人大

作者:姚美运

编辑:延莉 贺楠

审核:延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osxw.com//ylsh/592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