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曹角湾古村落

曹角湾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委会。该古村落由邓氏宗祠、上下书房、石围楼和新围楼组成,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约有400人。曹角湾村座落在大山脚较为平整台地,坐北向南,村落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村道、巷道相连、村前为本村耕作水田。据该村《邓氏族谱》记载:“其祖祖居河洛地区,宋代移居江西,元未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入粤分居南雄、始兴,至明未清初由南雄迁居韶州府河西,再移居曲江大塘苏村、牛角湾、空洞子、曹角湾。历经7世于清康、乾年间在曹角湾开基立业。

曹角湾古村落

该古建筑群年代最早的是邓氏宗祠,为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其次是石围楼,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道光3年(公元1823年)建下书房;同治6年建上 书房(公元1867年);同治9年(公元1870年)建新围楼。村落以宗祠中轴线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宗祠建筑不面呈“国”字形布局,宗祠为三进,每进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为“四堂归水”架构。围屋由外围、祠堂、左右住房组成,外围大门扭向东南10度开在中线,门楣上悬挂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月梁雕有龙凤呈祥图案;门枕石雕凿成鼎状、鼎足间雕饰有云雷纹饰。进入宗祠大门后,有桶扇阻挡,其格扇板透雕卷草花卉图案;再出福堂,过天街,跨进中厅。中厅为六柱檩条式结构,再步入上厅,上厅置有神台。

石围楼位于村落西部,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动工,至嘉庆7年(公元1803年)竣工,道光3年(公元1823年)再增建一层半。石楼高四层半,石砌外墙,楼内原是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村民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后因楼内失火,又历经战乱,渐渐颓废,于1980年将木结构拆除,现仅存石围楼外墙。

与石楼相邻的是新围楼、下书房。新围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楼高三层,为所谓“金包银”砖木结构(外为青砖,内为泥砖),卵石铺地,围有正、后门,正门做成门楼,门前有门栅,围楼面积不大,便坚固实用。下书房建于道光3年(公元1823年),面积约300平方米,门前有一小院子和影墙,影墙上为博古脊,门前月梁和门墩上雕刻着精美图案,月梁中间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字,梁下一边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其工艺精致。

上 书房位于石楼与宗祠之间,为同治6年(公元1867年),为合院式二进布局,占地600平方米,至民国时期仍开有私熟,教养本村子弟。书房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该古村落尚保存15块完整的清代牌匾,从保留的牌匾来看,曹角湾村有耕读传家的生活传统,重视教养子弟,以期能“学而优质仕”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有两座书房,显而易见该村对重视教育培训人才。据村中老人说,邓氏家族自十三世祖邓万盛、邓万兴、邓万隆兄弟开始,计有考取功名或捐有功名的大约有40多人,大小官职在身的大约有20余人,其中不乏一家数人或几代都有功名或官职、真可谓“书得门第”。至今族人之中还口耳相传一段“七子六秀才”的佳话。其族人功名清代光绪版《曲江县志》均有记载。

曹角湾村是韶关地区有相对年代可考,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古村落。其环境层峦叠嶂,山林茂密,风景宜人,引人入胜;其建筑类别较全、装饰精致、保存较好、颇有地方特色;其文化积淀深厚、传承有据、实证较多,实有研究价值。

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古村落 黄冈最美十大古村落

【历史典故】

相传公元1354年,朱元璋兵败落难逃至陡山村,在当地读书人吴琳帮助下躲开追兵追捕。二人在竹园吟诗作对,一见如故,吴琳遂投入朱元璋麾下,助其东山再起。明洪武年间,吴琳受召入朝,官至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明太祖为陡山亲笔题书,写下“开国天官里”,赐吴琳建牌坊,树双旗杆。

后吴琳辞官还乡,以耕种为生,吴氏一族世居陡山,至今已传26世。

【概貌全景】

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正面牌楼有巨匾“家承赐书”、“吴氏祠”。屋顶均建有龙头鱼尾式飞檐,檐角挂有大铜铃。门内右侧有一精致木楼为“观乐楼”,楼顶有彩画《八仙图》、《太极图》、《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渔樵耕读》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楼檐木雕《武汉三镇》,全长9米,画面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且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颇高超。祠内还有一些陶塑、石雕等。

【道路通行】

八里湾镇陡山古村落公路,自桃八公路至古村落,全长1.2公里,加建通行景观桥一座,长16米。人行景观带秀色淡呈,树木绿化已渐葱郁,护坡坚固,边沟排水通畅。

【探寻线路】

推荐线路①:武汉、黄冈方向,麻武高速红安出站口下,红安新型产业园7号路→阳福公路(国道)→两八公路(省道)→桃八公路(县乡道)→八里陡山古村落;

推荐线路②:红安县城方向,红安县城迎宾大道→阳福公路→红安新型产业园红安大道→阳福公路→两八公路→桃八公路→八里陡山古村落。

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古村落

【概貌全景】

祝家楼村古民居、古巷道历600余载,至今多数保存完整。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确认祝家楼村为“中国传统村落”。民居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在建筑布局上的反映,为研究鄂东民居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道路通行】

华家河镇街道至古村落道路,全长2.5公里。

人行景观带秀色淡呈,树木绿化已渐葱郁,护坡坚固,边沟排水通畅。

【探寻线路】

推荐线路①:武汉、黄冈方向,麻武高速红安出站口下,红安新型产业园红安大道→阳福公路→红安县城→阳福绕城公路(国道)→红熊公路(省道)→华家河镇街道→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古村落;

推荐线路②:红安县城方向,红安县城城北出口路(国道)→红熊公路→华家河镇街道→红安县华家河镇祝楼古村落。

图文来源:麻城生活网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曹家沟,一个古村落

重庆市秀山县溶溪镇位于回星哨下面的红光居委会干东坳组曹家沟,有一个古村落,,里面住有二十多户刘姓人家。该村落已有近200年历史,由于未能公路,该村落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民风淳朴。上个星期,去那里拍了一些照片,现发上来与大家共享。

图文:秀山百姓网、原来的我

深藏于大亚湾古村落,千年古貌惊叹众人!

2018年国庆假期广东旅游大数据显示:广东游客出游热情高涨,尤其以岭南乡村游为重点而开展的全域旅游成效显著,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同创历史新高。国庆假期广东接待游客逾5049万人次 同比增长12.2%。

整体来看,今年国庆旅游黄金周,广东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旅游品质稳步提升,近年来的旅游政策,推动了旅游业态升级,一系列规范化要求,也实现经营者、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良性互动,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

在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下,惠东范和古村发展态势迅猛,备受游客关注和喜爱。

古貌犹存

在惠州惠东县稔山镇,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面向大亚湾的渔村,这个地方叫范和古村。范和古村又称“饭萝冈”,相传因其地理地貌酷似饭萝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依托着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范和成为了当地富甲一方的村落之一。

海湾向来是文化撞击的反应堆,范和古村被评为“广东最美十大古村落”的滨海渔村,是粤语、客家、闽南语三大语交汇之地,保存有完整的渔乡文化。

村里古貌犹存,那些整齐的老屋印证着这个滨海渔村古老的历史。千百年来,范和人在此处繁衍生息,过着平静祥和的日子。

妈祖文化浓厚

惠东范和古村,可以称得上惠东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世代以渔业为生的范和子民,他们依赖海洋给予的生存条件,将大海视为不可侵犯的圣地。面对大海的神秘莫测,他们无所畏惧,在他们心中妈祖是至高无上的信仰。

这里自古丰饶,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

回顾范和村的历史,更有当时朝廷的内外管巡检司等官备兵营先后选择驻守于此,扼山海之险、聚丁财两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村形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这里的渔民以海为生,原始的渔乡生活有着纯粹的生活愿景。

古戏台

在范和村,既有古建筑群,也有新式的建筑。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但传统的文化习俗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反而因人们的凝聚力变得更加浓厚。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富有惠东沿海特色的客家渔歌,也可以欣赏当地的传统戏剧——— 白字戏。

至今为止,范和村仍然保留着3个古戏台,分别是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和城隍庙戏台。惠东全县现存古戏台共5座,范和一村就保存3座戏台。3座古戏台之中当数城隍庙戏台历史较为悠久。城隍庙戏台始建于明朝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每个戏台外都有一个小广场,是村民观戏的场地。每逢各种信仰的重大节庆,村中都会请来戏班到戏台表演,与民同乐。

古围屋

范和古村落依山而建,范和人将那座后山亲切地称呼为“山顶”,其形状仿佛一只形态可掬的小猪,故又名“猪山”,站在山头上,可以鸟瞰整个范和村。

村内布局以姓氏将房屋串联围建,大小各异,错落有致,主要有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等。大多数围村仍保存完好,古风犹存。其中罗冈围的陈姓是范和村人数较多的姓,因此罗冈围的古围村也较为恢宏。罗冈围建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设有东、西、南、北各自相对的4座门楼,号称“四十八座屋,十条巷,一百四十八间房”。

漫步在由花岗岩石板和,鹅卵石铺设而成的路面上,穿梭在古建筑之间,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而且经常走鹅卵石有助于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范和记忆

在岁月的沉淀当中,范和村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小吃很受人们的欢迎,例如烧米、萝卜糕、印花粿等,采用独特手艺,经过世代人的不断传承,不仅带来的是舌尖上味蕾的触动, 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岁月的怀念。

很多人喜欢在吵杂的世界里寻求一份安宁和愉悦,来到这里便可以满足对享受慢生活的渴望。这里没有到处叫卖的摊贩,有的只是慕名前来的游客,还有浓浓的古建筑气息,沉醉在梦中的时光记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45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