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天龙寺造像

天龙寺,位于玉皇山南麓,八卦田的上方。天龙寺造像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寺始建于北宋干德三年(965),南宋建炎三年(1129)时焚于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郊坛初建时,作为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明、清历代屡有毁建,但建寺之初的东、中、西三龛佛像共11尊一直保存较为完好。附近的善男信女还是常常来这里烧香拜佛,还自发地为这些佛像油漆。

天龙寺造像

天龙寺内的东、中、西三龛佛像,分别是水月观音、弥勒佛和阿弥陀佛,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石窟造像艺术史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天龙寺造像与慈云岭造像、天龙寺造像、烟霞洞造像、并称为国保--西湖南山造像.

五代时期,中原兵火弥漫,社会动荡,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失去发展的条件,逐渐衰落。而南方的吴越国却因“保境安民”的政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五代吴越国三皇五帝既尊奉佛教,又信道教,兴造寺庙,勒石造像蔚然成风,西湖南山造像应运而生。

西湖南山石刻造像大多采用圆雕技法,圆熟洗练,雄健奔放,饱满瑰丽,极具江南特色。是五代吴越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开创了两宋艺苑隆盛之先河。

人文黑山之历史遗存篇|蛇盘山、天龙寺、多宝塔 及摩崖造像

蛇盘山,又称芳山、荒山、它山,当地人也称其为东大山,海拔302米,位于芳山镇境内,山门“蛇盘山旅游区”六个大字,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张仃老先生为家乡所题。蛇盘山属医巫闾山的余脉,奇峰高耸,层峦叠嶂,陡峭险峻,是一处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

蛇盘山佛教寺庙天龙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清道光年间重新修缮时更名为“双泉寺”,解放初期被毁,本世纪初重建,沿用“天龙寺”。复建后的天龙寺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6间,硬木式小木架结构,寺门有匾额书“大雄宝殿”四个金字,门柱上有对联:“有缘可达三宝地,无缘难入大乘门”。大殿之东西两侧有钟鼓二楼,画栋雕墚,金碧辉煌,尤其大殿中的壁画,山水人物,尽显其妙。

在蛇盘山的顶峰上有一处四角亭的遗址。长10米,宽6米,现在这里还能看到有四个柱洞及一些残断的砖瓦,早年还发现了一块刻有“遏云亭”三个字的匾石。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都集中在蛇盘山中部的阳坡上,多宝塔在南山腰一处明显位置,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开阔;摩崖造像在塔的东侧山坡上。

多宝塔为白色花岗岩建造,为典型的藏传佛教覆钵式宝塔,由塔座、覆钵、塔刹组成。塔基为六面束腰须弥座,每边长1.86米,高2米。座上用四级条石逐渐收拢,上接高约3米的覆钵。龛上阳刻“多宝塔”三个字,覆钵上为十三层相轮逐收砌至塔顶。塔顶上安装有三叉戟形状的铁质塔刹。塔体通高12米,现保存完好。

在多宝塔西北约20米处有一组摩崖造像及石刻,均刊造于陡直的峭壁上,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分别雕的是“菩提达摩”和“观世音菩萨”,两尊造像中间的石崖上有一竖联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为隶书阴刻,书法颇有功底,刻工也较为认真,所刻笔画深平有力,笔锋不阿,题款为“大清同治丁卯年六月邑庠生李标九董沐敦书、石工张自发刻”。

在多宝塔稍南坡下20米一处崖壁上,人工开凿了一个高1.55米,东西宽3米的壁面,其上阳刻有“灵兮泰岱”四个楷书大字,每字高0.8米,宽0.4米。提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贾兆和施工刊造”。

多宝塔及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发展黑山旅游产业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2008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史济坤 朗读|乔 玲

编辑|王大志

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

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

《文物》 2004年11期 崔利民 刘林 宋文强

山西省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端,长治市东部,其东南与河北、河南交界。平顺境内古代建筑众多,数量居长治地区之首。荐福寺遗址位于平顺县西南30公里的北社乡东禅村。

荐福寺遗址出土的11件石造像,包括佛头像、单体佛坐像和背屏式佛坐像。5件底部有题记,其中包括4件纪年题记。除1件为细砂石质外,其余均为青石质。现分述如下。

细砂石佛头像(PGS:56)佛头高27厘米(图1)。磨光高肉髻,佛面清秀,双耳垂肩。

青石佛头像(PGS:53)佛头高17厘米(图2)。头光大部残缺,像磨光高肉髻,丰丰圆,眉间凸起圆点状白毫。双目低垂,鼻翼略宽。辱线轮廓清晰,面容端庄恬静。

青石佛像(PGS:54)残高32厘米(图3)。佛像腰下残缺。磨光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略丰圆,面含微笑。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臂上曲于胸。

青石佛坐像佛连座残高32.3厘米(图4)。佛颈以上残缺。外着袒右肩袈裟,结跚跌坐于长方形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右手扶膝,左手置于胸前。袈裟下摆覆盖佛座。须弥座束腰四角有力士侧首蹲踞扛座。

唐垂拱二年青石弥勒坐像(PGS:9)连座残高57厘米(图5)。佛像颈上及左肩残缺,左手残。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右手抚膝,左臂曲肘于胸,跣足倚坐于束腰座上。袈裟轻薄贴体,衣纹清晰。底座正面阴刻发愿文10行,计50字。铭为:“夫金人入梦救苍生于菩提宝镜长悬俱登正觉垂拱二年二月二日牛君干为七生父母敬造弥勒像并二菩萨闻者皆得成果。”铭侧线刻一人,头戴樸头,穿圆领束带袍跪坐于地,于捧一枝莲蕾(图6)。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

青石佛倚坐像(PGS;1)连座残高56厘米(图7)。头光大部残缺,圆形双重,上饰卷云纹。佛面丰圆重颐,高螺髻,大耳垂肩。长眉弯曲,眉间有圆点状白毫。唇线轮廓清晰,面相端庄。颈部二节蚕纹。袈裟贴体,左肩有花形带勾。左手抚膝,右臂上曲于胸。双腿下垂,跣足坐于长方形束腰仰覆莲须弥座上。须弥座四角有圆柱支撑,三面有兽头。正面兽头嘴中伸出二枝莲蓬,弯曲向上以承佛足。兽侧二人作跪拜状。

唐调露二年青石弥勒坐像(PGS:3)连座残高52.4厘米(图8)。头光大部残缺,高螺髻。佛面丰圆重颐,双耳垂肩,弯眉垂目,眉间圆点状白毫。嘴角内四,唇线清晰。颈部二节蚕纹。袈裟轻薄贴体。左手置膝,右手置于胸前,跣足倚坐。座束腰四角长柱支撑,座前一朵卷叶莲花,卷叶两侧伸出莲蓬以承佛足。长方形底座正面及两侧阴刻发愿文19行,计55字。铭为:“惟大唐调露二年四月廿六日佛弟子牛师褒清信女牛匡儿姐妹五人等上为天皇天后及七代先亡复为阿孃(娘)敬造弥勒像一区合家供养”(图9)。该像雕刻风格与PGS:1相同。调露二年为公元679年。

乾封二年青石佛坐像(PGS:5)通高42厘米(图10)。圆形头光,磨光低肉髻。佛面长圆,双唇微合,面带笑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腰中结带,结珈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抚膝,右手置于胸前,五指微伸。造像雕刻较粗糙。底座正面及侧面阴刻发愿文12行,计29字。铭为:“乾封二年十二月廿三日弟子广口敬造像一口上皇帝下及□廿成佛口”(图12)。

靳皈国造青石佛坐像(PGS:6)通高38.7厘米(图11)。舟形背光。佛波发高髻,面相长圆,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结跚吠坐于方形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底座正面及两侧阴刻发愿文12行,计26字。铭为:“佛弟子勒皈国及姐为法界普及沧生又为亡父每敬造石像一区”。字迹似与PGS:5相同(图13)

咸亨4年青石彩绘佛坐像(PGS:2)通高50厘米(图15)。舟形背光,佛波发高髻、面带微笑。颈部较粗,线刻二节蚕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结珈趺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胸前。背光用蓝红二色彩绘缠枝莲花,佛体涂红黄色,彩绘现已部分脱落。长方形台座正面阴刻发愿文12行,计64字。铭为:“惟大唐咸亨四年四月廿三日佛弟子清信女罗绫并现在男师褒李宜为亡男师度师则师合等敬造像一区愿亡者早得生天现在者与法界同归此果俱升正觉”(图14)。咸亨4年为公元673年。

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青石造像(PGS:4)残高40.5厘米。背光尖部残。右胁侍菩萨腿残。舟形背光,顶部二侧有勾云纹。主尊磨光高肉髻,颈部二节蚕纹。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结珈趺坐于圆形束腰须弥座上。袈裟下摆覆盖佛座。左手抚膝,右手上举胸前。左右胁侍菩萨束高发髻,戴臂钏。颈饰联珠纹项圈,肩部帔帛下垂。腰束带,下着薄裙,串珠状嘤珞由肩部斜挂至膝。跣足立圆形台上。

龙门寺位于平顺县东北65公里的石城镇源头村北。该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北齐、历代皆有修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建于五代的三间配殿,遗存时代最早的造像是3件唐青石菩萨头像。1977年收藏于县博物馆内,现一并介绍如下。

青石菩萨头像(PGS:58)头高38.2厘米(图16)。束高发髻,额部束带,正中雕宝相花。

青石菩萨头像(PGS:56)头高38.5厘米(图17)。束高发髻。额与顶部束带中心各雕宝相花一朵。

青石菩萨头像(PGS:60)头高5。厘米(图18)。面形长圆,脸颊丰满,额心有圆圈状白毫。高髻。束带以上仅雕半朵宝相花,其余尚为毛石,似未雕完。

荐福寺始建年代不详。这次出土的11件石造像,从题记看大多为唐代作品。一件细砂石佛头像,似为较早的北朝作品,其造型与山东临胸明道寺北魏王延造像主尊像(SLF:68)相似。背屏式一佛二菩萨像(PGS;4)与山西壶关清凉寺遗址出土的麟德元年像相似。4件有纪年题记的均为唐代之作,依次为乾封二年(667年)、咸亨四年(673年)、调露二年(679年)、垂拱二年(686年)。其余未刻纪年题记的造像,从造型和雕刻风格看应属同期遗物。

龙门寺菩萨头像作为同一地舅唐代作品,可与荐福寺造像相互参照对比。

荐福寺与龙门寺造像皆有残损,被毁原因或与唐武宗会昌灭佛有关,长治地区唐代佛教造像以往发现极少,尤其是出土的造像,见诸报道的仅壶关清凉寺遗址出土的一批,雕刻风格与这批佛像有许多相似之,处。荐福寺与龙门寺造像,为进一步研究当地唐代佛教及造像艺术,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游山西•读历史 | 华严寺大雄宝殿明代造像二十诸天(三)

点击上图回看

华严寺大雄宝殿明代造像二十诸天(二)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里有20位天王,在佛坛前侍立于五方佛前。他们每尊造像神情生动,姿容各异,比例协调,服饰飘逸逼真,身体都向前倾15-19度不等,表示对佛祖之恭敬。

这二十尊护法天王彩塑,为二十诸天的典型姿势,是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位于北侧诸天佛台的大功德天、坚牢地神、鬼子母、日宫天子、娑竭龙王。

大功德天

位置:北侧诸天佛台西六、通高:3.056 米、肩宽:0.751米。头戴红缨帽,为穿宽袖铠甲,脚蹬武靴、拱手合十而立。

即吉祥天女,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主施安乐、喜悦、一切福德。

佛教传说地的父亲是龙王德叉迦,母亲是鬼子母,又是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妹,也有说是毗沙门后妃之说,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此天在中国寺庙中形象多为后妃装束,两手或四手,分持莲花、金钱,还有两只白象伴护。

坚牢地神

位置:北侧诸天佛台西七、通高:2.985米、肩宽:0.759米。头戴红缨帽,面部赤色,身穿宽袖铠甲,脚蹬武靴,拱手合十而立。

又名地天、大地神女,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坚牢地神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免受灾害。

他最大功劳是释迦摩尼初坐道场时,与魔王辩论,魔王率魔军、魔女向释迦摩尼进攻诱惑,并吼道:“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摩尼即垂无畏手指地,表示自己的一切福业大地即可作证。此时坚牢地神为作证明,从地涌出,曲躬恭敬,捧着盛满香花之七宝瓶供养释迦摩尼。

鬼子母

位置:北侧诸天佛合西八,通高:3.063米,肩览:0.698米。女相,头戴凤冠,胸佩云牌,身着长衫,腰束玉带,面相和善,拱手而立。

又名诃利帝母,意为暴恶母、欢喜母。暴恶母意为其以食人为生,生性暴恶;欢喜母意为其出生时容貌端严,见者皆具欢喜;又因其育有五百鬼子,故称鬼子母。

鬼子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母夜叉,后得佛祖感召而皈依佛门,由恶神转为善神。传说五百人在赴会途中遇一怀孕女子。女子随行,不料中途流产,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此女子便发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后并生下五百鬼子,日日捕捉城中小儿喂之。佛主闻之此事,遂趁其外出之际,藏匿她其中一名儿女。鬼子母回来后遍寻不获,最后只好求助佛主。

佛主劝她将心比心,鬼子母幡然悔悟,归依了佛门,成为护法诸天之一。鬼子母的形象,多为慈祥女相,身穿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

日宫天子

位置:北侧诸天佛台西九、通高:2.953米,肩宽:0.682米。头戴梁冠,胸佩云牌,身着长裳,脚蹬云头履,拱手而立,身姿庄重,神色泰然。

又名日神、宝光天子等。在古代印度将太阳神格化后,称作日天,后为太阳神的别称。

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住在太阳中,太阳中有他的宫殿日宫、规模奇大无比。在密教中,日天是十二天神之一,被视为大日如来为利益众生之故,住于佛日三昧,随出现于世,在破除诸暗时,菩提心自然开显,犹如太阳光照众生,故称日天。其形象多为红色脸膛,双手各持莲花,也有手捧日轮乘坐四马大车。在水陆道场画中,日官天子为头戴冕旒,双手捧圭的男性帝王形象。

娑竭龙王

位置:北侧诸天佛台西十、通高:2.978米,肩宽: 0.721米。头戴粱冠,怒目圆睁,面部铁青色,胸佩项环金花,身着王袍,脚蹬红色云头履,拱手合十。

又名娑迦罗龙,娑竭意为咸海,娑竭龙王就是咸海里的龙王。古印度佛教中的龙与中国的龙不同,本指蛇。印度是所蛇国家,古印度人将蛇作为一种灵物崇拜。

佛教产生后,印度入认为佛陀具有镇服蛇的神力于是佛教徒便将蛇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进行崇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徒便将其与中国的传统灵物-龙,合为一体了。

《妙法莲华经》罗列了八个龙王,《华严经》则谓有十大龙王,其中都有娑竭龙王。佛教也称龙王可以兴云降雨,《华严经》说,无量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步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其形象头为龙形,身穿帝王服。

来源│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

编辑|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分享

收藏

游山西

读历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38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