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王建墓

王建墓史称“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王建墓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以围墙外30米为界,南以抚琴东路南50米,西至保护范围外30米,北至围墙外20米。

地址:四川省成都金牛区抚琴东路‎

王羲之故居扩建挖出神秘古墓,墓主人是三个幼儿,身份扑朔迷离

当时,接到消息的考古队在抵达现场后,迅速勘察已经被挖出来的土层,判断应该是一座已经多达千年以上历史的陵墓。更奇怪的是,当考古队员对墓门进行清理时发现墓门上有一抹极为鲜艳的红色印记。若按照古书《太平御览》的记载,往往天子陵墓才会用铁矿红粉涂地。

难道这个出土在王羲之故居的陵墓竟然是天子墓,又或者王氏当真是成为了实质上的皇帝了?

据历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两汉以至于魏晋时期都是名门望族,甚至连《二十四孝》的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都是西晋的开国元老。不仅如此,书圣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和族伯王导在东晋更是声望、权势如日中天,坊间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这样的猜测很快被后续的考古发现推翻了。因为在清理了出土的文物后,专家们发现其中篆刻着“太康七年”、“太康十年”的字眼,而且从形制上看大多数是晋朝时期的皇家物品,想来应该是司马家的皇室成员。而太康恰恰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

按照一般的陵墓构造来看,陵墓一般可以分成前墓和后墓两部分,前墓主要是用来安放随葬用品,而后墓则是用来安放墓主人的棺椁。然而,这座墓却采用的是左右结构。

而在东墓室中则放置着两具形制更小的棺椁,安放着两个幼童的尸骸,一个大概在两岁左右,另一个甚至还没周岁。这两个幼童同样手戴金镯,而且陪葬品之华丽更胜西墓室,显然地位更加尊贵。

那么这三个孩子随葬品如此奢华,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呢?

据《晋书》记载,东晋皇帝司马睿和其妃子郑阿春曾经生下了司马焕,而且宠爱不已。只不过司马焕在两岁时因病早夭,司马睿悲痛不已,因此不顾百官反对,坚持耗费巨资给其修建了陵墓。因此,专家们推测墓中的那个两岁孩童就是司马焕。

不仅如此,专家们还推测:司马睿当时怕司马焕在黄泉路上无人相伴,又把几个月前去世的孙子一并安葬,还给司马焕配了个“冥婚”。如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何明明是皇室成员却安葬在王氏家族的墓地了,很大概率是因为这个被配婚的女童是王氏家族的女孩。

这个鉴定结果让墓主人的身份陷入了更大的迷雾中,只能留待后人的发现了。

北京老山山顶发现疑似汉诸侯王级别墓葬及陵寝建筑

2017年10月14日,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武家璧、黄可佳老师带领7名研究生对北京石景山老山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在老山山顶附近发现两处汉代建筑基址及两处大型封土遗迹。

新发现的几处汉代遗迹位于老山山顶,在著名的老山汉墓的西北方向。在山顶观景台的北侧和东侧发现有两处较大面积的建筑基址,面积均达几千平米。从出露的地层剖面可见成层的汉代砖瓦分布,地表采集到大量的陶片,有云纹瓦当、绳纹筒瓦和板瓦、汉砖等遗物,板瓦的背面痕迹有圆形麻点纹、方格纹和布纹等几种。在观景台附近,还采集到可能早到战国的夹云母红褐色陶片。

在老山山顶的观景台及其西侧发现有两处近似于覆斗形的大型封土堆积,东侧稍大,边长约45米左右,其西侧几十米外的另一处封土稍小,边长约35米。

据初步观察,新发现的几处汉代遗迹可能是汉代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及其附属的陵寝建筑,从其位置看,位于老山山顶,地位显要,我们推测有可能是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及其夫人的陵园所在。陵园所在的老山,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载的梁山。根据对周围地形的踏勘,老山的北侧可能是著名的戾陵堰。老山汉墓位于山顶建筑的东南侧,应属于辈分和年代更晚的燕王陵寝。

本次野外考古调查是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自2016年底开展的*“京津冀考古调查两年计划”的一部分,得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石景山区文管所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未来能够对该处遗迹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和钻探,弄清老山周围地区的汉代遗迹分布,推动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撰稿人:何慧芳

图文排版:王欣林

刘华墓或是福建最早的帝陵 其丈夫为第一个被承认的帝王

刘华墓出土的陶俑群

刘华墓戴璞头俯身俑

刘华墓双髻执物俑

孔雀蓝釉陶瓶

东快讯 (国风雅苑记者林丹/文 图由福建博物院提供)

2015年开春,中国文博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来到了它巡展的第四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展品中,一件来自福建博物院的陶瓶吸引了众多来客的目光。它通体晶莹蓝釉、边缘雕覆莲瓣纹,散发出浓厚的波斯风情,美丽异常。这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量级文物“波斯孔雀蓝釉陶瓶”,刚好在50年前出土于王审知儿媳刘华的墓葬。

刘华墓位于福州北郊莲花峰南麓,据福建博物院馆员毛敏博士介绍,该墓早经盗掘,大部分物品被洗劫一空,1965年由福建博物院(当时为福建省博物馆)正式发掘,清理出了墓志、陶俑,以及后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从波斯孔雀蓝釉陶瓶移目刘华之墓,背后还牵扯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有关王审知家族的闽国旧事。

墓主是王审知的儿媳

丈夫和儿子都称帝

刘华墓的女主人刘华,是王审知的儿媳,即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原配夫人,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称帝。

值得注意的是,刘华墓和王审知夫妇墓形制相同,地下墓室为双室并列。其中左墓室出土了刘华墓志,可以确认为刘华本人;右墓室结构与左室相同,但已被毁严重,以往学术界推测是王延钧另一个妻妾的墓室。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双室并列的墓葬基本上都是夫妻合葬墓。

当前有学者根据研究,认为可以推断刘华墓实质上是刘华与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夫妻合葬的王陵。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而闽国前两代君主王审知、王延翰皆未称帝,王延钧正是历史上福建第一个被承认的帝王。因此,虽无陵号记载,但实际上,刘华墓很可能就是福建最早的帝陵。

毛敏向东南快报国风雅苑记者说明了支持这种推测的几大理由:首先,在古代,夫妻合葬是非常正常的;其次,刘华亡故时,王延钧还在位,他不太可能将她单独埋葬在这里;另外,刘华和王延钧之子王继鹏后来弑父登位,为了名正言顺,将他们合葬才符合礼制;最后,史料上没有记载王延钧的陵墓在哪里,而刘华墓的形制也符合帝陵的规格,所以这样的推测是合情合理的。

毛敏说,刘华墓发现的墓志,不仅写明了墓主和她的生平,还解决了一个历史谜团。刘华的儿子闽康宗王继鹏究竟排行第几?学术界曾有争议。而墓志记载,刘华生四子二女,其中长子为继严,次子为继鹏……完美地解答了这一疑问。

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

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刘华墓的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孔雀蓝釉类器物。其器形硕大、造型独特、釉色新颖,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后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分别收藏,福建博物院拥有其中品相最好的一件。

毛敏介绍,这三件瓶子,均为小口、长鼓腹、小底,状如竖立的橄榄。其口径和底径均为10余厘米,腹部却有40余厘米,高度近80厘米。瓶子表面施一种间于蓝、绿色之间的釉色,釉层较厚,学界将此种釉色习称为“孔雀蓝釉”或“孔雀绿釉”。

“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纹饰,这三件孔雀蓝釉陶瓶在我国此前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所以它们不太可能是我国古代窑口的产品,而应该是由国外传入。”

毛敏说,古代西亚波斯地区,素以制陶著称,器形多为瓶、壶类,器物表面喜施黄、蓝等釉色。孔雀蓝釉类器物在西亚诸国发现较多,尤其是在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多件和刘华墓孔雀蓝釉陶瓶几乎一模一样的器物。由此,研究者们认为,这三件陶瓶的产地应是西亚的波斯地区,时代为公元9世纪前后。由于这一时期波斯王朝早已成为历史,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应将其统称为“西亚伊斯兰孔雀蓝釉陶器”。

西亚的陶器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这与当时发达的海外贸易有直接关系。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海外交通的天然优势。五代闽国时期,统治者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大推动了福州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形成“填郊溢郭,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就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到福州的。

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造型,器物稳定性较差,在西亚多为半截埋入土中使用。而刘华墓为砖石结构,这三件瓶子是怎么放置的呢?毛敏告诉东南快报国风雅苑记者,在刘华墓中还发现了三件“石雕覆莲座”,均为扁圆形,中间凿圆孔。由于刘华墓被盗,墓内器物均被移动位置,这三件石座的用途不明。待孔雀蓝釉陶瓶发现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两者刚好成套,石雕覆莲座当为孔雀蓝釉陶瓶的底座。原因是,三件陶瓶在刘华墓中作为“长明灯”使用,其本身器形不够稳定,装入燃油后更甚,造墓者为了保持其稳定性而制作了这三件石座。

继兵马俑后出土一批大型陶俑

制作精良颇具研究价值

除了墓志和三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刘华墓还出土了一组颇有盛唐遗风的陶俑。毛敏告诉东南快报国风雅苑记者,刘华墓中共出土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43件。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发现如此大批的制作精良的陶俑,是极为罕见的。

谈到陶俑,早在夏朝,甚至更早,中国便有了人殉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替代了人殉。随之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陶俑,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但除此之外,绝大部分陶俑个体都很小,往往仅数厘米至二十厘米不等。毛敏说,同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几乎都没有墓葬用大俑。然而刘华墓中的陶俑,小者就有47厘米以上,最者更高达103厘米,这在全国并不多见。专家认为,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在数量、大小、制作技巧上,都代表了当时陶俑制造者的最高水平。这些陶俑的造型涉及唐人形态服饰,以及当时的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43件陶俑,按身份及功用划分,包括王宫人物、宗教人物、神煞俑三类。从王宫人物与神道人物的衣冠制度看,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地区唐代的风格,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福建地方色彩,如嫔妃的扇形高髻、神道俑的尖角帽、王字冠,皆为其他地区所不见或罕见,是五代时期服饰制度的典型实物资料,可补古代服饰史乘记载之不足。与同时代的南唐二陵、后蜀王建墓陶俑相比,无论造型比例、衣冠处理,闽国陶俑都显示出了更胜一筹的工艺技术水平。

南汉公主与闽国政治联姻

她死后儿子弑父登帝

嫁到闽国的时候,刘华的身份是南汉清远公主,她的丈夫王延钧则是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的次子。南汉和闽国分别为五代十国之一,刘华与王延钧的婚姻,是一场司空见惯的政治联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卢美松说:“王延钧娶她,就是为了与广州南汉政权的友好关系。”根据史料,她22岁就去国别乡,嫁给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延钧,到公元930年去世时,也只有35岁。墓志记载,夫妻相守的十多年间,她共为王延钧诞下四子二女,毛敏说:“从这里可以推测,想必他们的感情还不错。”

而公元926年,王延钧发动政变,谋杀了其兄,即第二代闽王王延翰。其后,王延钧被推为闽王。公元933年,刘华死后三年,王延钧正式称帝,史称齐肃明孝皇帝。

公元935年,王延钧之子王继鹏发动了兵变。王延钧在这次兵变中死亡,王继鹏继位。公元939年,闽国再次发生兵变。王继鹏最终的结局,亦是在兵变中被杀。

丈夫登基称帝,自己被追封为后,刘华却没能看见这一切。而儿子杀父篡位,父子两人最终都亡于兵变,刘华也没能看见这一切。作为远嫁他国的宗室女,红颜早逝,不知是刘华的幸,抑或是不幸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523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