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良溪罗氏柑普茶

柑普茶是以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制作而成,具有化痰、止咳和消滞提神的功效。据说这种茶是良溪村道光进士罗天池始创的。

良溪罗氏柑普茶

罗天池原名汝梅,字草绍,1805年生于新会棠下镇良溪村,道光六年进士,被誉为“粤东四大家”之一。道光廿七年(1847年),罗在池辞官回乡,带回许多普洱茶。回乡的当年秋天,罗天池不慎得了感冒,就在书房内边看书边品茗。妻子忙用陈皮煮水给他服用,他以为是妻子煮水给他泡茶,于是把陈皮汤倒入茶壶里。这才发觉是镇咳、化痰的陈皮汤,倒了又觉可惜,就啜了一口,顿觉得淡淡的陈年桔子皮味和普洱茶混合的香味直透鼻孔,两颊生香。喝了几杯,便觉得咽喉舒畅,咳痰少了。第二天,罗天池又叫妻子煮陈皮水给他泡普洱茶。连服两天,化痰止咳,觉得心中的郁闷仿佛被陈皮和普洱茶洗了去。至此,每喝普洱茶,他都喜欢加上一些陈皮一起泡着喝。

隔壁的族弟给罗天池送来一些自己种的柑桔,他拿起桔子看了看,心想:普洱茶放置的时间越长,越醇厚滑腻好喝,新会柑桔皮也是放置得时间越长久去痰镇咳疗效越好,如果将这两种结合起来存放,既方便冲泡饮用,也容易储存起来。他把柑桔皮撕开三瓣,然后将普洱茶叶包起来,这样虽然易装茶叶但也易散出来。罗天池心想,如果要使茶叶放在柑桔里不漏出来,柑桔皮就不能受到破坏,这须将果肉和核掏空出来。于是,他取了一个青黄的柑桔,用刀子将柑桔底部割一小块,把果肉去掉,用普洱茶将空桔皮填充结实,再盖上刚割下来的柑桔皮,把果子恢复成原状,拿出去晒干。风晒干的柑桔皮呈金黄色既干又脆,散发出淡淡的桔子清香。为了防潮和不压破柑桔皮,他想起了在云南当地人喜欢用绳索把鸡蛋绑起串起来卖的风俗,就找来稻草,把柑桔茶一个个绑成串挂在书房,还送一些给乡人,并口授手动教乡人制作。柑桔普洱茶的制法逐渐在良溪传开,后渐渐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作为罗氏的后人,良溪人罗沛贤和他制作的柑普茶渐渐走近了人们的视野。翻开罗家珍藏的先人手迹,柑普茶的制作工艺和功效都历历在目,罗沛贤的太婆年近九十,十几岁开始抽烟,也喝了七十多年柑普茶,至今耳聪目明,面色红润,柑普茶祛痰止咳润肺的功效可见一斑!这也是罗氏柑普茶延续下来的主因吧?!据罗沛贤介绍,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至冬至前,就是制作柑普茶的时间,青柑制茶,柑味浓郁,适合收藏;黄柑制茶,入口醇厚,茶味更胜一筹。

江门市蓬江纪念罗贵建基良溪888周年,千人齐聚良溪叙乡情!

罗贵建基良溪888周年

锣鼓喧天,雄狮起舞,

36姓旌旗在后珠玑巷广场迎风飘扬!

11月29日,江门市蓬江区纪念罗贵建基良溪888周年活动在良溪古村举行。广府人联谊会执行会、香港黎氏宗亲会、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蓬江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及代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相关部门领导嘉宾以及海内外罗氏宗亲等上千人齐聚良溪,共叙乡情,共图发展。

广州市原市长、广府人联谊会创会会长黎子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委员会特别顾问罗远峰,江门市原政协副主席、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锦清,江门市委政法委调研员王庆辉,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招文娟,蓬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凤琼,蓬江区副区长、棠下镇委书记谢树浓等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棠下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活动现场,一曲《有一段传说叫良溪》,说不尽当年罗贵率众南迁,在良溪村开枝散叶、繁衍延绵的故事;一首《良溪的根》,唱不尽良溪古村八百多年的风雨,八百多年的沧桑;五位书法爱好者即席挥毫,书不尽良溪古村绵绵不绝的文化魅力,却勾起了后世子孙们对罗贵始祖南迁精神的感怀,纷纷对良溪古村今后发展献计、献策。

“回想‍‍七十多年前,我14岁的时候,‍‍日本人投降,我在湛江逃难,全家从湛江返回龙岗走了37日,从早走到晚,还要过河,我走到脚都肿了,‍‍这样的困难我经历过,但与罗贵南迁是不可比的。”黎子流用自己亲身经历,激励罗氏后人、全体珠玑巷后人、广府后人,用心感受罗贵南迁过程中艰苦奋斗的文化内涵。

他还建议蓬江区、棠下镇将良溪村作为试点重点,将千年古村落改造成为美丽乡村,继续完善良溪村发展规划,做到“一张蓝图走到底”,相信届时良溪村一定年年都有变化,必定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良溪村”。

▲罗贵像与罗氏大宗祠。

“走遍天涯路,最爱家乡水!”罗远峰这次来到良溪,欣喜地看到良溪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良溪环境美、居住美、服务美,良溪村生生不息的根正在焕发出更大生机。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乡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希望良溪上下一心、内外团结,把良溪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林锦清代表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表示,将着力于挖掘良溪文化内涵,传承罗贵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好蓬江打造新的精神支撑点,为繁荣发展蓬江文化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梁凤琼表示,在蓬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蓬江区“三驾马车”驱动,全力挖掘、培育以罗贵建基良溪为底蕴的良溪文化,推动蓬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希望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人士常到良溪走走、看看,一同感受蓬江良好生态、美丽山水、厚重文化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为蓬江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谱写事业发展新辉煌。

▲容祝亮 摄

活动当天,在良溪村海内外宗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共筹得现金总额774208元,受物捐赠价值56608元,合计830816元,这些善款将用于良溪村各项建设中。

延伸阅读

罗贵南迁缘由及经过

相传,南宋年间,坊间盛传宋皇室宫内的胡妃不知何故,逃至南雄,朝廷拟发兵缉捕,乡人议论纷纷。

因此,如黄慈博的《珠玑巷民话南迁》记载,当时兵部官员因胡妃出逃事,“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府官僚共掩前述。密行计议,欲洗其地以灭迹。”所幸在京都兵部任要职的罗贵女婿(一说姑丈或姨丈)梁乔辉得消息,派家人连夜密报罗贵。

南迁诸姓族谱多有南迁前商议的记述:“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众议而相语曰:今日之行,非贵公之力,无以逃生,吾等何修而至此哉?今日之德,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九十七人即相誓曰: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沃壤之土地,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富贫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飨,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

当时,罗贵只是个贡生,还未入仕,不是权贵,但在珠玑里先民生命财产和家族前途命运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与异姓乡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共赴危难,其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在此情势下,自然也必然成为南迁族群的领袖,庞大流徙队伍的组织者。

九十七家人商议后,罗贵便率领珠玑里三十六姓九十七户,领得官府正式文引,向“南方烟瘴”之地进发。南迁自宋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起程,领得官府给限为四月二十日,他们于三月十六日抵达冈州,耗时两个月。一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险象环生,付出沉重代价。据一些族谱载:“……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排,顺水漂流,及狂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

罗贵率众来到珠三角的冈州大良都古蓢甲蓢底村立籍,并得到土人龚应达、冯天诚保结,还当了新增的新图一甲里长,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南迁后的生活

根据诸《罗氏族谱》所载,罗贵共有九子,均为“之”字派;长子清之(字大用,号宗南)、次子慎之(字巨用,号广南)、三子辉之(字利用,号始南)、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五子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六子温之(字和用,号从南)、七子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八子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九子信之(字贯用,号竹林溪)。据说罗贵还收养了一名异姓做儿子,所以又传罗贵有十个儿子的说法。罗贵原配金氏,前五子为金氏所出,金氏葬南雄府保昌县珠玑蜜筒山。罗贵到冈州后续娶当地田氏女,续生四子,田氏与罗贵合葬于冈州蓢底村东边凤翔山(土名仓厢下)。

罗贵后裔传承罗贵精神

根据村里一位97岁高龄的女性耄耋老人说,民国以前,村中儿童读私塾均学这么一篇短文(按方言音译如下):

民入祖,勿多言,入源有钱拈,明知猪仔非同类,做事如何咁倒颠,贪他百银壹仟两,累及宗枝和祖上(前段概述黄贮万收留胡妃事件)。我祖在南雄珠玑巷,逢难带儿走四方。路头逢人话姓古,言同马夫一齐行,后知良溪山安下,长大成人同你娶个亲,后子生儿和育女,儿女长大想考试,查他户口无籍贯,叫祖认他十儿身。我祖同孩相汇议,怕他日后无真姓,他的灵牌外罗内古姓。

罗贵的子孙先是散居地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南海、番禺、东莞、顺德和增城,及后,更有散居至潮州、化州,甚或远至广西、海南岛的,但主要还是珠三角一带,详见著录于各族谱中。

良溪自罗贵开基后,人才辈出,宋代有罗贵之孙宝珍,中年入道,四十四岁在顺德建玄观修道,法名务光,号仙翁,活到130岁;孙罗宝琳,少年入释,后建宝琳寺,曾有诗云:智慧有灯何日照,菩提无树几时栽。此外,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 “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池,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解元罗芳,武德骑尉四川卫守武举罗始麟,近代画家罗卓等等皆出自良溪村。全村曾有100多人在科举时代考取功名。

良溪罗贵后裔皆有祖辈冒险开拓精神。新加坡开埠初,雄踞中街“七家头”之一的罗奇生(罗兆桂),是罗贵第23代孙,于1841年在新加坡创业。其先辈驾着满载货物的舯舡船,本要开往美国旧金山,大风却把船吹刮到新加坡,“既来之,则安之”,便与同乡一起在新加坡发展,生意越做越大,粮油杂货、红烟家具、五金瓷器、丝绸布匹等日常用品,无所不包。所谓“除了棺材之外,罗奇生样样都有”。这个家族还拥有商号百余间,他的致和广种植园,开火车要一个小时才能走出它的范围。罗奇生当年如此浩大的声势,他自然拥有司法权,旗下的员工如果触犯法律,警官会把扣留的人交回罗奇生处置。

棠下罗氏大宗祠有一副顶脊长联道出罗贵的功绩和良溪罗氏的渊源历史:

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济艰尝独任。

开基蓢底,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百世,支流别派尽同源。

来源:蓬江发布

茶陵谭氏、马家河罗氏、百井袁氏……株洲有这些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是指历史悠久而声望很高人才辈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称得上为名门望族,如茶陵的谭氏、株洲马家河罗氏、攸县梅城龙氏、茶陵东山陈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坝游氏等等。

▲现在的茶陵县严塘镇。图源“株洲发布”

茶陵谭氏“三进十八宏”

茶陵谭氏始祖谭可奕,父亲由河南迁徒到江西泰和县,可奕生守禄,可奕携守禄迁入茶陵十五都邓塘,后居十三都尧水(今严塘镇)。守禄生武兴,武兴生三子。长子谭进峰,官居左领将军,次子谭进鸿,授信勇校尉、司马朝奉大夫,三子谭进颇,官拜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镇国将军。谭武兴的三个儿子简称“三进”,”三进”共计生十八个儿子,都是宏字辈,称“十八宏郎”。这便是湖南赫赫有名的谭氏“三进十八宏世系”。

▲谭可奕像。图源“株洲发布”

十八宏的后代迁移湖南多地,以后又向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地区迁移。如今东南亚谭姓基本上是茶陵谭可奕的后代。谭氏“三进十八宏”中,除了“三进”均为将军外,宋朝有工部尚书谭处尧、礼部尚书谭世勣、湖北提督谭用武,明朝有南京户部郎中谭隆、四川巡抚谭希思等。

株洲古桑洲罗氏

公元1388年,罗政斋举家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来到湘潭境内的马家河,看中了这个紧靠湘江边叫鹧鸪坪的地方,于是安下家。罗政斋便是马家河罗氏始祖,后族人为其立祠,号明德堂,又称湘潭马家河鼓磉洲(古桑洲)罗氏。马家河罗氏中出过著名湘中首富罗瑶,家有农田近万亩。修建湘潭县城时,一半的经费由他捐赠,故有“罗半城”之称。

▲罗瑶古墓。图源“株洲发布”

出过两个进士:罗典和罗修源,罗典先在武陵主持朗江书院,后任岳麓书院山长27年,培养了大批湖湘精英。罗修源是《四库全书》的分撰官,还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可惜早逝。还有天津知府罗正均、民国大律师罗端生、国民党中将罗正潭、行政院参议罗正纬(曾执教湖南省立一中,为毛泽东之师)。马家河罗氏还出了早期中共党员罗学瓒烈士,工农运动组织者罗哲烈士,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罗亦农。

株洲百井袁氏

宋末年间居住在善化县(今长沙)南门外碧湘街的袁辛是株洲百井袁氏的始祖。辛公生万伯,万伯生寿孙。1354年袁寿孙携三个儿子:冷、均、政从长沙搬迁至湘潭县一都百井冲(今株洲)安家,寿孙公为株洲百井袁氏始迁祖。

▲袁名曜塑像(资料图)

百井袁氏后人中的名人有:袁名曜(1764—1835),嘉庆辛酉年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与门生张中阶合撰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袁德宣,中国铁路专家。留学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回国后主持了多条铁路的修建。袁毓煌,中国教育家。为走教育救国之路,在长沙创办复初中学,回家乡先后创办6所袁氏仁风小学。1940年将从株洲镇中正街搬来百井的建宁小学办成建宁中学,建宁中学后又搬至株洲大胜岭,解放后,袁将建宁中学无偿交给人民政府,这就是今天的株洲一中。

袁品高,早期工人运动者,电影《燎原》中易猛子的原型。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担任洋炉炼焦处工人代表,刘少奇介绍入党,任萍矿总工会副主席,解放后,曾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袁有章,株洲早期中共党员,参加安源大罢工,当选工人代表,后回乡组织农民运动,任农民协会委员长。袁法鹏,株洲早期中共党员,打入国民党内部,策划组织了国民党67军驻醴陵募兵团起义和浙赣铁路萍株警务段部分警察起义,在解放前夕为保护铁路及运输发挥重要作用。袁学之,参加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后,参加红军,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打游击,从延安学习后回湖南,任省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总工会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

攸县梅城龙氏

攸县龙氏世代书香,始祖庚公,二十六世清公自茶陵迁至攸县学门前,为攸县始迁祖。

▲攸县龙家大屋现状。图源“攸州网”

龙湛霖(1837—1905),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先后任乡试同考官、乡试正考官、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等。龙汝霖,道光丙午(1846)举人,先后任山西曲沃县知县、高平县知县、江西铅山县知县,在各地为官,顺乎民意、合乎民意、尽职尽责、政绩颇丰。龙浦霖,官至广西知府。

龙璋(1854—1918)字砚仙,左宗棠外孙女婿,谭嗣同亲家,历任江苏如皋、沭阳、上元、泰兴、江宁等知县及候补道,由资助辛亥革命到参加革命,曾被袁世凯通缉,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民政长、代省长。1916年孙中山亲书“博爱”,赠予龙璋。

龙绂瑞,龙湛霖之子,创办明德学堂(明德中学前身)、经正学堂、湖南民立第一女学堂。支持革命,黄兴被追捕时,曾躲避长沙西园龙家。

龙毓莹(1900—1983),子伯坚,龙绂瑞之子,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31年赴美国进修,回国后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解放后任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黄帝内经》研究,出版专题著作数部。

茶陵东山陈氏

始祖子珍公,后周世宗朝谏议大夫指挥使。后居茶陵茶乡马头圳上。其子汉文迁居东山。祖上曾出过唐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光禄大夫、上将军、礼部侍郎等。

▲《元刊梦溪笔谈》(资料图)

东山陈氏为书香门第,陈天福的长子陈桂孙和次子陈辰孙皆中漕举,为登仕郎,三子陈兰孙授户部左曹郎官。陈桂孙的长子陈中子为进士,授抚州崇仁县主簿,次子陈正子,中漕举,为登仕郎。三子陈仁子最有名,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南宋灭亡后,他屡拒元朝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创办东山书院。以后,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东山书院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其刻书业为湖南第一家。特别是东山书院所刻印的《元刊梦溪笔谈》,自宫廷流落民间后,先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珍藏,后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后来该藏家因家道中落,要拍卖该书,1965年国家以重金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陈桂孙的三个曾孙都是饱学之士。

株洲姚家坝游氏

“程门立雪”故事的主人翁中有个叫游酢的,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收复湖南,江西一些士族跟随。游酢后代游崇荣奉旨携四子一侄由江西丰城来到醴陵北乡梢岗铺卦石村乌石冲。游家的主要任务是掌管湘东驿道。长子游镒管理白关铺—朱田铺—株洲河西—湘潭县驿道;次子游锡管理云田铺—跳马铺—长沙的驿道;三子游鉴管理醴陵到浏阳的驿道;四子游铿管理湘阴至岳阳的驿道;侄子游万昂管理湘阴至平江的驿道。游家管理的驿道,形成了后来的“湘省四邑游氏”。

詹天佑主持修建株萍铁路时,设计图上的铁路要穿过湘东驿道,被管理驿道的游氏制止,故后来的铁路在姚家坝这里拐了一个弯。明清两代,游氏产生的监生、禀生、附生、邑痒生、太学生、国学生、将军多达百余人,其中封“朝议大夫”(正四品)四人、“儒林郎”(正六品)六人。

END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

请给小编点个“好看”! ~爱你哦

来源:株洲晚报

编辑:周雪

审核:刘丽平 张欲晓 李苗

下载“掌上株洲”

↓ ↓

【云溪山人游记】深秋大罗山穿越之茶山老鼠岭、石竹村、龙脊、蘑菇岩、瑶溪穿越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文:温州旅游体验师郑明晓。字愚之,号云溪山人,喜欢山水与旅行,自云“心与山俱寂,鸟与林同欢。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

图:胡炎。

大罗山穿越线路,我走的最多的是茶山到瑶溪,这条线路交通最方便,两头有公交站,瑶溪还有轻轨。从茶山上山有多条线路,我走的最多的是老鼠岭,老鼠岭下接五美园、实际寺,中途经过罗丰村、龙王庙水库,上止于石竹村。我喜欢老鼠岭古道上的枫树,每当深秋枫叶红时,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昨天,胡炎又一次约我去大罗山穿越,顺便看看老鼠岭上的枫叶红了没有。我们在茶山公交车站会合,人一到齐,就开始攀行。这次我们洪岩殿上,走到龙王庙水库,就看到岭上的枫树了。晨日下,水库里水光潋滟,罗丰村的块石瓦屋,随意散落于山坡,以前从老鼠岭上下,大都经罗丰村、实际寺。罗丰村的块石瓦屋像海岛上的石厝屋,大罗山盛产花岗岩,石瓦屋也算是就地取材。实际寺在山谷空旷处,三面围山,寺后有一棵四百年的银杏,银杏黄时,一树金银,与寺庙相映,庄严静寂。还记得龙王庙水库未筑时,庙前叉路口有一棵大枫树孤立路旁。

这次我们还是稍来早了,枫叶还没有红透,青黄着,还未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过乐逸亭,枫树渐多,半道上有一石柱亭,亭名不知,我名之“龙岭亭”,“老鼠岭”嫌其名粗俗,从“卧龙谷”,亦名之“卧龙岭”。亭有石柱四根,撑起瓦盖,四周空空,最是通风,石亭两面朝路,三面石条,供人歇坐。我每次走到此,必要坐歇一会儿。这里的枫树最密,也最高大,枝繁叶茂,枫树沿古道外铡排列,晨光从树叶间泻下来,柔柔的秋光,把枫叶映得嫩黄、嫩红,枫树的枝干直着的、斜着的、虬曲着的,都有,树枝大都向着阳光充足的东南方向斜出,背阴处枝条就细小此,或者干脆就不长,万物生长靠太阳,枫树也不例外。

行走在枫树岭上,透过枫树枝叶稍疏处,能看到谷底的卧龙谷、龙王庙水库和龙王庙,以及斜对岸的罗丰村。罗丰村中石屋高低、龙王庙前水波明净,隐于一角。我除了喜欢老鼠岭上的枫树外,还喜欢卧龙谷的幽深,晨光下,枫叶红的更鲜红,黄的橙的色调更新鲜。

下到卧龙谷,山石满溪,水声潺潺,峻岭青翠,点染秋丹,又是另一番景象。

别老鼠岭,到石竹村,石竹村的闻名始于村后山的龙脊,村里也多石瓦屋,有木栈道通龙脊。龙脊我去过多次,一次夏天,一次冬天下雪时,与胡炎去。一次秋天带家人去,沿路桂花香。到龙脊,只见一段似龙脊状的石块斜卧于山,龙脊由大小不一的十几二十段模样的石块或裂纹首尾相连,成爬行状,头上尾下,如一条横亘石龙,腾挪于地,翘首于天,作起飞状,很是神似。人攀爬于脊间石下,很是渺小,远看如蝼蚁。遇晴空蓝天白云日,飞龙更见精神,云在龙后,龙在云前,龙与云俱飞,人攀龙石上,幻然与龙与云俱飞矣。春天时,龙脊旁开着些杜鹃花,花与龙相映照,更为神秀;夏日,山木葱茏,夏山杂云多,龙脊在青翠中似乎也更有精神;秋日,天高草黄,龙脊更欲飞翔;冬日,天冷山寂,若来一场雪,龙脊化为白龙,神态更加鲜活,浑然欲飞......

龙脊观景台是一个小松岗,东北面为龙脊,西南面是危崖,东南面可望大罗山最高峰哨子墩上的气象塔和山鸡坑方向的巉岩危崖,岗上松林四季长青,夏日可避日晒。我在观景台长坐,得《过老鼠岭登龙脊》打油诗一首,诗曰:

岭名初闻俗,景致实不俗。

台阶三千级,弯弯又曲曲。

小憩有凉亭,沿途多枫树。

枫树伴日月,四时轮换度。

春枫嫩叶抽,山路添新绿。

夏枫浓浓荫,清凉心中出。

秋枫霜叶红,春花也相妒。

冬枫落叶尽,阳光暖山路。

岭下罗丰村,静静依水库。

岭上石竹村,白云频频顾。

石竹村后岗,尤有龙脊住。

神龙飞升去,羽化留骸骨。

问龙来何处,人曰卧龙谷。

吾今过此地,为之改名录。

亭曰龙岭亭,到此好歇足。

老鼠名不雅,闻耳多有污。

故曰卧龙岭,名从卧龙谷。

龙脊栖身岗,亦名卧龙属。

卧龙岗上有龙脊,游客至今叹不绝。

龙脊返回,出石竹村,走到岭下村公路边一溪桥,胡炎说,过溪桥,可到蘑菇石,我穿越大罗山多次,一直找不到蘑菇石,于是要胡炎带我们去。

过溪桥,行不久,见蘑菇石。只见一石立于路旁,石上大下小,上如菇冠,下如菇柄,菇冠上还有类似于蘑菇的条痕,蘑菇石初看如两石相叠,走近菇底细看,其实是两石是连在一块的,这更象是蘑菇了,蘑菇石底凉风擦过,可供路人遮阳防雨。仆有《大罗山龙脊蘑菇石》诗,诗曰:

罗山多奇石,岁月去雕刳。

龙脊腾挪舞,石头变蘑菇。

蘑菇石下有一岔道,胡炎说,蘑菇石往上可通往龙脊,往下左行通香山寺、岭下村、洪岩村、龙潭村,沿公路入瑶溪岭古道,往下右行可走捷径从水石同踪入瑶溪,这条路,只有胡炎走过,于是仍由胡炎带路。沿溪走过一段山谷平路,来到瑶溪谷东山脊,山脊有瞭望木亭,遥望山下,瑶溪山庄拥在碧水青山之中,水色明净,山色青翠,青翠中裸露着山岩,山岩上的树木植被遥看似苔藓。山之外是龙湾,隐隐可见瓯江。脊上风很大,休息久了,身上感觉有微微的冷意,于是沿脊,找到石步道下行,步道很陡,沿道山坡零星的漆树在夕阳中似乎更猩红了。到水石同踪,夕阳已落山,小歇一会,沿溪出谷,结束一天的行程。

作者其他文章链接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59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