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AAAA级旅游景区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千米,处于山区和平原接壤部位。东南面是华北大平原,西北面是山地。周口店附近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天然洞定,成为埋藏“龙骨”的仓库,该山故名龙骨山。山上有一个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2.5~42米不等的天然洞穴,是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栖息的地方,他们先后在洞穴里群居了40多万年,遗留下他们吃剩的残余食物和用过的器具,还有他们的遗骸。后来,这个洞被塌方的泥沙和崩落的石块所埋。

早在1918年发现第一地点后,经1921年、1923年的两次发掘,发现了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些化石中有两颗人的牙齿,它是北京猿人遗骨的最初发现。自1927年以来,又经多次大规模发掘,特别在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在北京人遗址北裂缝堆积中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被誉为中国科学家夺取的第一枚科学奥林匹克金牌。截止目前,出土的全部北京人化石有6件较完整的头盖骨、12件残破面骨、15件下颌骨、157颗牙齿和10几件残肢骨、体骨。这些化石代表40多个男女老幼尸体。周口店即以中国猿人之家闻名于世。根据发掘的地点,科学家们把这种原始人类定名为“北京人”,把这座洞穴称之为“北京人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进行过多次大规模发掘,清理出40多个男女老少的北京猿人化石,100多种动物化石,10万余件各种石器,以及仍保存在洞穴内的几个灰烬层,最厚的一层超过6米,灰烬层中保留有大量烧过的碎骨和木炭碎块,可见“北京人”早已懂得用火烤食猎物和取暖防寒。

在北京猿人遗址上方,靠近山顶的洞穴中,是山顶洞人的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三个成年男女完整的头盖骨和残骨。在山顶洞人尸骨周围发现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洞内还发现山顶洞人用过的骨针、穿孔的骨坠、鱼骨、牙饰、石珠串联而成的“项链”,这些足以证明他们已学会缝制兽皮衣服御寒,懂得装扮自己,反映出山顶洞人原始艺术的萌芽。根据科学估测:山顶洞人的体躯特征和现代人无明显区别,他是原始的黄种人;他们-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比“北京人”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5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199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列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大街1号

类型:古迹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电话:010-69301278

官方网站:http://www.zkd.cn/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9:00-16:30,16:00停止售票;淡季(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15:3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博物馆30元,遗址公园30元。

考古百年!走进北京“人之源”——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这是一片孕育远古文明的绿水青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就坐落于此。

这里是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至10万年前的第4地点早期智人、约4.2-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3万年前左右的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

据资料记载,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人类化石200多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信息来源:文旅房山

更多信息请登录房山文旅官方数字平台“一键游房山”了解。

一键游房山——吃喝玩,一键搞定!

欢迎投稿,邮箱:2554167111@qq.com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时代早期的遗址。1921 年至1927年,考古学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随后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峰峦起伏,小河潺潺。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周口店调查时来到龙骨山。他说:“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后来,这里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轰动世界。

1953年,中国猿人陈列馆在周口店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1961年,国务院把“周口店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的6家单位之一。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记者日前走进博物馆,探寻人类先祖的演进历程。

改写历史的伟大发现

远远看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像是原始人遗落在旷野的石器,粗犷刚硬的折面好似石器的刃口。建筑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周边山脉天际线及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博物馆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包括地上二层,地下一层。馆内展出化石标本、文物、模型等1000余件,分四个展厅,系统介绍了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

走进第一展厅,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讲述着百年前这片遗址上发生的故事。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安特生及其助手来到周口店龙骨山试掘,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其年代为距今50万年左右,比此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尼安德特人”早了40万年。1926年这一发现公布后,周口店遗址吸引了世界关注。

1927年春天,周口店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开始,项目最初的负责人是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从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当时是采用打格分方、从上到下井式挖掘的方式。当年又发掘出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类牙齿化石。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家步达生经过研究,将这种古人类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几个技工在寒风中紧张地发掘。随着洞穴越挖越深,发掘面空间越来越狭小,无法使用汽灯,工作人员只好一手发掘,一手举着蜡烛照明。突然,裴文中大声叫起来:“这是什么?是人头!”盼望已久的东西终于露面了。

这块头盖骨化石一半埋在硬土里,一半埋在松土中。裴文中把化石周围的土挖空后,用撬棍轻轻把它撬出来。化石出土时很潮湿,一碰就破。裴文中和两名技工连夜生起炭火来烘烤它,烤干后用水糊上几层厚厚的绵纸,再糊上石膏、麻袋片,继续烘烤。等到外面的石膏变得干燥坚硬,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会轻易损坏了。最后,裴文中把头盖骨化石用自己的两床旧棉被包裹起来,外面再用褥子毯子捆好,乘长途车亲自送到北京城内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一张老照片里,裴文中面向镜头站立,双手抱着包裹起来的头盖骨化石。旁边展柜里陈列着当时考古发掘使用的工具。“这就是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主持发掘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讲解员介绍说,头盖骨属于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骨壁较厚,约为现代人的两倍,脑容量较小,约为915毫升。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北京人”及其文化遗物、遗迹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人”发现以来,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直立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探索人类起源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直立人的典型形态至今仍以“北京人”为准。

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

周口店遗址自发掘以来,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涵盖了人类演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展厅里摆放着周口店遗址模拟沙盘,可以看到各处化石地点的分布。周口店整个遗址保护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以龙骨山为核心,保护面积为0.24平方公里,在这片区域发现了8处化石地点,其中有3处人类化石地点。周口店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中,最著名的是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化石和距今3万-1万年的“山顶洞人”化石。此外,在第4地点和第27地点,分别出土了距今20万-10万年和距今4.2万-3.8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

博物馆共展出6件相对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模型。“这是‘北京人’第V号头盖骨化石模型,属于一名成年男性,脑容量约为1140毫升。”讲解员介绍,化石原件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934年发现的左侧颞骨及其相连部分、1936年辨认出的右侧颞骨破片、1966年发现的完整额骨以及右半枕骨和部分顶骨。其中1934年及1936年出土的部分化石原件失踪,1966年出土的额骨及枕骨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展厅里还有“北京人”肢骨模型。通过对出土的人类肢骨进行研究,可推算出当时“北京人”的身高——男性约为1.56米,女性约为1.44米。

一面布满石器的黑色展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龙骨山猿人洞出土了10万余件石器,我们选取其中的500件做成了这面石器墙。”讲解员说。这些石器种类丰富,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可以满足“北京人”采集、狩猎、防身、分割食物等需求。

第三展厅着重介绍了“山顶洞人”的发现。1933年,考古工作者对山顶洞进行发掘,发现了40多件人类化石,分属于8个不同的个体,其中有3颗比较完整的头骨。通过头骨对“山顶洞人”进行头像复原,可以看出“山顶洞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的相貌。据科学研究,“山顶洞人”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约1.59米,比“北京人”高出不少。

展柜里陈列着一枚细长的骨针。它是用老虎的骨头磨制而成,长约82毫米,略带弯曲,表明曾被使用过很长时间。骨针的出现,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学会缝制衣物抵御寒冷。

一组“山顶洞人”的饰品也很有趣。讲解员告诉记者,“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爱美之心,他们将动物头骨、牙齿、贝壳、骨管等用野兽的筋串在一起,戴在身上打扮自己。

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许多动物化石标本,比如和“北京人”同时期的中国鬣狗完整骨架、李氏野猪头骨、肿骨大角鹿头骨等,还有“山顶洞人”时期的洞熊和老虎骨架。这些动物化石为古生物学及远古时期环境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举世瞩目的保护与寻找

在互动电子屏前伸出手掌,与“北京人”比身高、比脑容量;走进4D影院,在雷电、大雾中穿越时空,来到远古人类的生活家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内丰富的多媒体和互动设施,让观众在沉浸体验中触摸历史、对话先祖。

董翠平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先后在韩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举办展览,每年都在国内举办数次巡展,并举办科普大讲堂走进校园。去年疫情期间,积极推广线上短视频课程,今年推出“甲子传承看四色龙骨山”抖音直播活动,并与《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合作拍摄,努力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自上世纪20年代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溶蚀等自然力破坏,出现多种地质病害。为保护这一珍贵遗址,历经7年论证,本着“最小遮盖、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原则,猿人洞全覆盖保护工程于2015年开始施工,2018年完成。2019年,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荣获亚洲建筑师协会保护项目唯一金奖。

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的结尾,记者看到两只仿制的木箱与一份“北京人”遗失化石清单。清单上记载:在一只木箱里,装有7盒标本,其中4盒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41年,为保护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不被毁于战乱,中美两国相关负责人经过磋商,决定将“北京人”化石转移到美国博物馆暂存。这批化石装在两个大木箱里,打算交给美国海军陆战队,随着部队从北京到秦皇岛,乘轮船“哈里逊总统号”回美国。然而,在运输途中,由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美国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岛等地的机构,海军陆战队的专用列车在秦皇岛被截,“哈里逊总统号”也搁浅在长江附近,未能抵达秦皇岛。这批化石从此下落不明,成为震惊世界的悬案。

1998年,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发声,呼吁全世界共同寻找“北京人”遗失化石:“因为我们要寻找的不仅仅是这些化石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人类的良知,寻找我们对科学、进步和全人类和平的信念。”

这些毕生研究周口店遗址的科学家们的肺腑之言,让记者动容。

记者:陆培法

【编辑:田博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400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