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新疆兵团二十七团啤酒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地处华夏第一大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盆地腹心,开都河南岸,横跨焉耆、博湖两县。团场四周有高山环绕和近千平方公里的博斯腾湖水面的蒸发调节,使该产区具有南北疆过度性气候特征,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是啤酒花种植的黄金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二十七团所产的啤酒花色泽翠绿、气味芬芳,甲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均处于全国各酒花产区前列。为抓好啤酒花的产品质量,团场注重生产-加工-销售三大流程建设,从啤酒花种植、采收、烘烤到颗粒加工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对各连生产的啤酒花统一注册为“天湖”牌啤酒花,实行“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产业化模式。经过近40年的努力,生产的啤酒花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中国名优品牌”、“新疆著名品牌”、“质量、信誉双保障示范单位及”全国绿色食品行业用户满意首选放心产品”等荣誉称号。

新疆兵团二十七团啤酒花

三.地域范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境内,东与永宁乡接壤,南濒全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地处314国道、和库高速、南疆铁路穿团而过,交通便利。地理座标位于东经8630′—8633′50″,北纬4153′45″—460′75″之间,二十七团啤酒花地域保护范围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1连、2连、4连、6连、8连、9连、10连,种植面积400公顷,年干花总产量12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球果色泽呈淡黄绿色,黄绿色,有光泽,花被紧凑闭合,花粉粒呈金黄色并透明;果型呈松果形,一般长32-58mm,直径16-20mm,;花体饱满,花香浓郁,田园中具有明显的、新鲜正常的酒花香气,手握球果有沙沙的响声,富有弹性,口感愉悦略有苦味。(2)内在品质指标:经测定颗粒啤酒花的甲酸含量为5.0-7.0%,-酸3.0-5.0%,水分7.0-9.0%。(2)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要求进行管理。生产环境质量达到NY/T391-2000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产品质量达到GB20369-2006啤酒花制品产品标准;投入品严格执行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大爱援疆 同心筑梦——天津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综述

点击蓝字丨 关注我们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重托的光荣集结,这是一次跨越万水千山的倾情相助。

2015年8月,天津拉开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的大幕,奏响壮阔的兴边曲。

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边陲,海河儿女满怀热情与干劲儿,奔赴十一师──这个兵团唯一集勘察设计、建筑科研、工程施工等为一体的建筑工程部队,在天山脚下、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誓要有志而来、有为而归。

6年来,围绕智力输入、产业发展、民族交流,天津先后选派三批、77名援疆干部,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医疗救助、共享教育资源……技术、人才、市场优势与十一师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无缝对接,由点到线,聚力赋能,实现“输血”与“造血”并进,硬件与软件并重。

随着天津对口援疆成果之花竞相绽放,如今,十一师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发展景象,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焕发勃勃生机。

组团智力支援 注入源头活水

对口援疆,民生优先。

6年来,天津的医疗骨干、教师带头人、技术能手组团深入十一师,成为当地的“津”字招牌,通过“结对子”、“传帮带”,为当地注入源头活水,帮助兵团培养专业领域人才,让百姓得实惠。

2020年3月,作为天津第十批援疆干部,董振强“扎根”十一师四中,“上课前,我会向学生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不仅如此,董振强协助学科组做好教师备课及教育教学比赛,与青年教师互听互评数学课,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

“兵团医院来了一名叫魏国威的天津医生,医术高、有耐心……”当听到这一消息,不少人专程来找魏医生看病。“我儿子有鼻炎,每年春秋两季都很难受。魏医生给孩子制定了方案,我们定期去治疗,无论多晚,魏医生都等着我们。这一年多来,孩子的鼻炎症状明显减轻了。”兵团职工王晓娟说,“儿子将来想考医科大学,毕业后要成为像魏医生一样的人。”

好医生就位,医疗资源配置也同步跟进。为提升十一师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天津市政府协调微医集团向十一师医院捐赠了一辆价值300余万元的“微医流动医院”巡诊医疗车,穿行在南疆大地上十一师项目工地和工人居住区,做到项目在哪里、职工健康检查就跟到哪里。十一师医院公共卫生科医务人员马新维介绍:“医疗车能即刻完成体检并出结果,给一线工人提供了很大便利。现在,这辆车的行程已经达到7800多公里。”

数字显示,6年间,援疆医生与十一师医生结对37组,15名援疆医生通过手术演示、远程会诊、电台科普等形式,为兵、师医院培养专业行政管理人员和专科医生,同时在基层团场社区举办20余场(次)义诊和10期医学知识讲座,诊治患者3000余人。此外,援疆教师与师属学校教师结对77组,并通过教学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发挥立德树人教育导向,依托“手拉手”协议,向十一师传送教学资源近千件,推进十一师教育信息化2.0建设。

锚定发展方向 夯实产业基础

要援到点上、扶到根上,产业援疆可谓长远之策。

天津援十一师工作组深知:“多引好项目、大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才会更强劲!”

锚定方向,蓝图也便清晰起来。

6年来,工作组聚焦维护稳定、深化改革、向南发展等,实施载体提升工程、产业合作工程、项目推进工程,发力产业项目。一方面持续强化天津、兵团间园区的对口支援合作,另一方面助推十一师“一区三园”园区改革,出台9份改革配套文件、完成9项改革任务。

天津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彤介绍,他们建立了“飞地经济”合作关系,在兵团新型建材工业园区规划2平方公里,由天津武清开发区协助招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主的企业,打造园区产业“园中园”;与天津住宅集团签约,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人才、党建、技术合作;“携手”天津市政工程设计院,补足北新路桥集团、兵团水利水电集团在工程设计、勘察测绘等方面的短板……

通过天津多方支援、助力,天津援十一师工作组编制招商项目40个,投资额105亿元,同时在国内6个地市组织招商引资推介会,签订框架协议80余个,落地企业95家,实际到位资金83.19亿元。

“迈进‘十四五’,对口支援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十一师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刘彤透露,“十四五”期间,他们确定了以建筑施工为主体,以新型建材工业和建设咨询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战略,将围绕十一师产业发展战略,抓好规划提升、载体提升、服务提升、品牌提升、效益提升,推进园区蒸汽管网、铝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策划包装智慧园区、人才公寓等新项目,建设园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和产品展示中心,做大做强师属团场阿克苏苹果“天山玉”品牌……

同心同行共甘苦,援疆大爱暖天山。

6年来,一批批天津援疆干部践行承诺,接力前行,主动融入新疆、奉献新疆,贡献天津力量,以实干诠释初心使命,在援疆路上书写了一段段精彩动人的“天津故事”。

启航新征程,亲如兄弟的津疆两地步履铿锵,乘势而上,携手筑梦,将以开拓者之姿,续写新篇章!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天津扶贫支援

新浪微博|@天津扶贫

天津扶贫支援网

大美新疆还有个地方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兵团分布地域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接壤,国境线有2000多千米。兵团土地面积7.06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4.24%,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9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1976年1月成立,农八师师部),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了五家渠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农六师师部)、图木舒克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农三师师部)、阿拉尔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农一师师部)、北屯市(2011年11月28日成立,农十师师部)和铁门关市(2012年12月30日成立,农二师师部),双河市(2014年02月26日成立,农五师部驻地博乐市),可克达拉市(2015年3月18日成立,农四师部驻地伊宁市),昆玉市(2016年1月20日成立,农十四师部驻地和田市)。这9个市均为县级市。

截至201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13个师和1个建工师。

第一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境内,师部驻阿拉尔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1团、2团、3团、4团、5团、6团、7团、8团、10团、11团、12团、13团、14团、16团、阿拉尔农场。农场);

第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铁门关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21团、22团、24团、25团、27团、29团、30团、31团、33团、34团、36团、223团);

第三师: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境内,师部驻图木舒克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41团、42团、44团、45团、46团、48团、49团、50团、51团、53团、54团、伽师总场、红旗农场、托云牧场、叶城二牧场、东风农场);

第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原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可克达拉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61团、62团、63团、64团、66团、67团、68团、69团、70团、71团、72团、73团、74团、75团、76团、77团、78团、79团);

第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双河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81团、83中心团、84团、86中心团、87团、88团、89团、90团、91团);

第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101团、102团、103团、105团、106团、芳草湖农场、新湖农场、军户农场、共青团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红旗农场、奇台农场、北塔山牧场);

第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拥有奎屯市天北新区,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123团、124团、125团、126团、127团、128团、129团、130团、131团、137团);

第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121团、133团、134团、136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河子总场、147团、148团、149团、150团、152团);

第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额敏县,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161团、162团、163团、164团、165团、166团、167团、168团、170团、团结农场);

第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北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181团、182团、183团、184团、185团、186团、187团、188团);

第十一师(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工程部队。

第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104团、头屯河农场、三坪农场、西山农牧场、221团场、222团);

第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境内,师部驻哈密市伊州区。(红星一场、红星二场、红星四场、火箭农场、红山农场、黄田农场、柳树泉农场、淖毛湖农场);

第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四师,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昆玉市。(47团、224团、皮山农场、一牧场)。

举报/反馈

地窝子,新疆兵团人最早的家!

地窝子,对于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只是存在于奶奶爷爷口中或者是影视剧中的模糊概念,但对于为新疆贡献了一辈子的老前辈来说,地窝子,是曾经最温暖的家。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地窝子,这个我们爷爷奶奶温暖的家!

什么是地窝子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相信很多人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过早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住的地窝子,其实,地窝子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房屋。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他们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本着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兴建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城镇。创业之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住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地窝子。

地窝子的挖制方式比较简单,所谓地窝子,就是从平地向下挖一个深2.5米、长6米~8米、宽3米~4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正中间留一个天窗,地窝子便成了。

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在严寒冬季的地窝子里,用土坯垒起半人高的空心火墙,在上面可以热饭、晾衣被,灶里的柴火烧得通红,屋里暖洋洋的,尽管空气有些污浊,气味不那么好闻。

地窝子特点就是漏风,草木发芽的季节,床头土地上有时还会长出几根芦苇呢。

地窝子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并且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每年春秋两季,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猛烈而频繁,一刮就是一两天。眼看着很好的天气,突然间晴空变色,霎时飞沙走石昏天暗地,吹得人们难以站立行走,工地去不了,只好钻进地窝子集体“风休”。漫天黄尘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被子衣物都用来堵漏缝仍难奏效,凡是鼻孔、耳朵等露在外面的器官都灌进了尘土,人人像土猴一般,但习以为常就无所谓了。

地窝子——兵团人最早的家

其实这地窝子,原来就是奶奶的家

那时,兵团战士包括到新疆来的知青,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

当年的地窝子不仅是他们居住的“宿舍”,还是食堂、会议室等。一个10多平方米的地窝子要住十几个人,有不少兵团人就在地窝子里结婚生子。

夏天,戈壁滩上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一夜大风过后,满床满身都是沙子。冬天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戈壁滩上到处是厚厚的冰雪。

红星二场影视基地地窝子建筑.

晚上睡觉时,要戴着皮帽子,穿着皮大衣。即使这样还是冷,早晨起来时头上结冰。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少数民族群众教奶奶们跳舞。

奶奶和爷爷相遇结婚

照片里的孩子们被称呼为“疆二代”

疆三代的我已经不再住在“地窝子”,但奶奶时常会给我说起地窝子的往事。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逐年好转,职工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悄然出现了一批砖混结构的住宅。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危旧住房改造的优惠政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兴起了一股建房热。

1999年~200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两期农牧团场危旧住房改造工程,共新建职工住宅21万户,使72万人告别了昔日的土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与此同时,在每个团场的团部,一幢幢职工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今天的人们,居和平享安乐,很少有人愿意去忆往昔艰难。“地窝子”便消失在新疆人的日常生活里。

新疆发现面积最大地窝子遗址

2010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发现大片地窝子遗址。整个遗址占地50多亩,共有300多个残留的地窝子。

地窝子周围压埋的草席清晰可见,每个地窝子大小相等,排列整齐。

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

十三师红星二场前身是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1949年进新疆剿匪,功勋卓著。

1952年7月,奉命在哈密火石泉开荒建场。战士们在前苏联科学家视为“种植禁区”的土地上创造了小麦稳产高产的奇迹。这片地窝子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战士们开发火石泉时修筑的,内有职工宿舍、食堂、会议室等多类设施。

仿苏式老建筑

兵团旅游局和兵团文物局现场调研和勘测后,认为这片排列整齐、大小相等、整体划一的地窝子遗址,是目前兵团范围和新疆范围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遗址。

目前,红星二场还保存着红星二渠、仿苏式老建筑、红星俱乐部等8个红色文化资源。

地窝子内景

参观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

2017年4月8日,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红星军垦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主展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集图片、文字、文物、场景复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

地窝子不仅仅是新疆兵团人最早的家

它也记录了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岁月

每每听起老一辈人讲起地窝子的故事

好奇心就油然而生

如果有机会

我也希望能去地窝子住两天

你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owenzhan.com.cn//ylsh/176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